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社会节奏的整体加快,新闻与短视频呈加速融合势头。“湖北日报”抖音账号作为省级新闻事业单位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其国际新闻以短视频形式创新报道,取得不俗成绩。本文聚焦“湖北日报”抖音号,将其在现今国际新闻短视频转型背景下突围而出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坚守专业价值、呈现新闻爆点、覆盖用户追踪需求”,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省级新闻事业单位国际新闻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环境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城市空间扩展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运用呼和浩特市区1977-2014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行政规划图和统计年鉴等资料,获取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面积的变化情况.根据P-S-R模型,选取土地利用压力、经济发展状态、生态环境响应为评价指标,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呼和浩特市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77-199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波动状态,变化不大;1990-2001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但下降速度相对较小;2001-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快速下降.因此,改善生活环境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乔延  王金礼 《新闻前哨》2022,(23):24-26
近年来,本土文化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它们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是对内建构集体身份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美术里的中国》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电视纪录片节目,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其节目策划以作品为中心、以故事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声像布置则以作品和人物的互文、实景和动画的融合、音效和解说的配合为主,让观众获得极具文化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有效促进作品背后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5.
凭借精致的问题设计和测量,应用社会研究所的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传播与舆论形成的相关性知识。但这种知识却仅仅具有细节的精确,却无法实现研究者的普遍性、确定性承诺。本文以应用社会研究所舆论研究中测量工具最为成熟的《投票》为细读对象,检讨研究者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刺激-反应论"舆论、传播观与其知识生产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投票》等的知识困境,正是其方法论的预言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王金礼  魏文秀 《当代传播》2011,(5):68-70,74
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假说面临着数字传播环境的挑战.信息碎片化、非组织化的微博传播具有塑造/设置媒介议程并影响公众议程的超议程设置功能.论文通过考察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传播效果,验证并阐释了微博超议程设置功能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侯孝贤指认过《风柜来的人》之于自己的"开端"意义。所谓开端,是指其个性化的长镜头美学。长镜头意在维持时空的完整性,不喜主观的切割来干扰其自由呈现。《风柜来的人》通过长镜头展现了一种意境的美学,以不挖掘、不塑造、不制造悬念、不致力于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去展现日常生活,以摄像机的机器之眼去收录我们以人眼无法看到的世界,用景框中的一个个元素涌现出存而不觉的时间的味道,通过时间性来领会存在,蕴藏着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现象的跨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功能异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播既是指讯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的传递,也是指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的过程,但这两种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学意义。人类早期传播活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具有某种本质合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打破文化的封闭状态、保持文化 的生命力的道德方式,跨文化传播极具文化伦理 意味;在政治、经济、传播技术、文化心理等多 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实的跨文化传播在总体上表 现出明显的工具性与功利性;跨文化传播的伦理 合法性应是合于人的文化创造自由与文化选择自 由,合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平衡和文化意义的共 同分享,合于人的文化传播无限可循环性的要求, 合于文化创造所内含的超越文化限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女性意识缺席是女性期刊的致命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期刊是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大众传媒。在我国,女性期刊大多由各级妇联组织主办,以“向女性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女性”为办刊宗旨。尽管女性期刊灵活的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女性角色定型化描述造成的女性意识缺席导致了女性期刊一直未能改变文化身份的边缘化状态,并开始成为女性期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女性期刊的崛起中国女性传媒的真正勃兴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1983年广东省妇联的《广东妇女》杂志改名《家庭》与1985年湖北省妇联创办《知音》杂志是女性传媒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两种期刊以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软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