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铁,减银,减金,是自宋以来直到明清始终流行着的对金属加工方法的一种称谓。宋佚名《百宝总珍集》卷六有“减铁”一则,前面一首小诗曰:“减铁元本北地有,头巾环子与腰条。马鞍作子并刀靶,如今不作半分毫。”下云:“减铁北地造作漏尘碎、草蚩虎、牙鱼之属,如突镂作生活,多用渗金结裹,腰条皮束带之类老旧官员多爱,今  相似文献   
2.
一 华胜 节令风物原是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缀节日之祝祷与欢欣的物事,一面凭了这一串联历史记忆的方式而形成传统,一面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演变中幻化出更多的美丽,因不仅在节日里添福增瑞,且成各个领域造型与纹样设计的取样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扬之水 《中国文化》2009,(1):191-204
把释道题材用於金银首饰纹样,是明代才兴盛起来的,——虽然辽代巳稍用于妆点金冠,但究竟不曾蔚为风气。道教题材多取意於长生久视而每与“寿”字相联,一般是选择带有符号意义的形象,如南极老人、西王母、八仙,还有历代传说中的仙人。  相似文献   
4.
《诗》中之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周制度,有同有异,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周行封建,于是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便大体上以家庭为经、以家族为纬。如此,尊卑长幼的关系便十分重要。因此周制虽然多承殷商而来,但在“制礼作乐”——真正确立自己的礼乐制度的时候,则无不以此为核心,即对尊卑长幼的关系规定得非常明确,并且通过各种礼仪,把这种观念贯穿于言语、饮食、洒扫、应对、事亲、事长、容貌、辞气等日常起居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运》,而中心思想无非是:一,以明确尊卑长幼为第一要义,可以说,各种礼仪都是为此而设,而每一次行…  相似文献   
5.
说《大雅·公刘》──《诗经》名物新证之四扬之水周人的历史,差不多和夏人、商人一样悠远。只是在灭商之前,周人不过是两个王朝治下的一个部族,所以没有能够留下一部谱系清晰的成文史。後人的追述,或取传说,或多推测,不得其详,未免缺略,遂难完全凭信。综合史家的...  相似文献   
6.
学术简讯     
两篇民族文字研究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4级博士生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顺利通过答辩,该文对比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相应的读音和书写形式,并进而与古汉字进行了比较研究。南开大学中文系04级博士生孙易《水族文字研究》顺利通过答辩,该文从水文文献、文字体系及其历时演变等方面对水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首届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贵州都匀举行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与贵州省黔南州水书抢救、翻译、研究专家组联合举办的“首届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  相似文献   
7.
扬之水 《当代学生》2012,(Z3):22-26
一口气选了两篇扬之水的文章,与她过去一年中陆续出版的十来本书比起来,真的不算多。特别选了质地相异的两个片断,一半是因为抱憾:那么美的一副笔墨被作者毅然舍弃了;一半是因为钦佩:如此枯燥的考据因为作者怀有的美丽心情而格外漂亮。  相似文献   
8.
龙涎真品     
扬之水 《当代学生》2012,(Z3):26-27
龙涎香以它的名贵和稀见,自古以来便是一种总带着几分神秘的话题。宋人对它算是最不陌生,两宋香事只因此常常见到"龙涎"之名,不过这时候的"龙涎"二字实在还包含着虚与实的分别,亦即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的重要区别,而这也正是宋代香事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龙涎香最早见于中土文献是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前集卷四云"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  相似文献   
9.
说《秦风·小戎》──《诗经》名物新证之一扬之水因为大规模车战的需要,先秦的制车业格外发达。若夏人奚仲做车的传说不作信史的话,从有实物可徵的晚商算起,至(诗经》的时代,车的制造,也已经走过了发明、发展的阶段,有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因此,在(诗)裹边,车、...  相似文献   
10.
佛教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乙方对甲方的借鉴,或者是图式,或者是造型,又或是细节构成,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及技术背景,决定取舍。不过图式的接受与观念的接受并不成正比,而观念被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乃至有时只有图式,而观念竟是缺席。本文举出的净瓶与授水布施,可以算作一例。由象舆之例则可见图式自印度而中亚,而新疆,而东传到了敦煌,象背所设之舆,在借鉴与演变的过程中大致形成的三种样制,即中土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