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曾说文学青年十个有九个是很敏感的。敏感,对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敏锐的感觉,见一叶落而知秋,是文学艺术家必备的气质;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是文学艺术家必具的技能。蒲松龄去世已久,他在世对周围一切如何敏感已难尽知,但是从他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2.
艺术总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又总是以有限反映无限,也就必然要求艺术家学会剪影艺术。剪影在文学中是指“摄取事物特征,集中加以表现,”(秦牧;《神速的剪影》)是指对人物,对风景粗淡的勾勒。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3.
“伯乐相马”、“悟空辨妖”、“慧眼识英雄”,所谓“相、辨、识”,都是说的对材料的鉴别。鉴别是解决对材料“认识”的问题,是材料占有之后,使用之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蒲松龄在豆  相似文献   
4.
林同 《编辑学报》2004,16(3):186-186
20 0 4年5月11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出关于举办首届科技出版论坛的预备通知。通知说,为了深入研究探讨新时期科技出版业的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出版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努力推动科技期刊、科技图书、科技报,以及科技音像电子出版、网络科技出版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将从2  相似文献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艺术家的泪血凝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上,艺术家的美好理想也同样凝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上。古希腊的艺术家按照他们自己的美好理想塑造出了诗神缨斯,几千年后,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艺术家蒲松龄也按照自己的美好理想塑造出了许多光彩逼人的女诗人形象。《聊斋》中拿出具体作品的女诗人有林四娘(《林四娘》)、香玉絳雪(《香玉》)、温姬(《嘉平公子》)、瑞云(《瑞云》)、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发表了刘世德同志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将近四万字,是该刊以来罕有之宏篇巨制。然除了用绝大部分的篇幅迻录1952年21期《文艺报》上公布的和近几年江苏省大丰、兴化两县搜集到的有关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外,无非是:(一)复述了几十年前有关研究所指出的一些材料中的矛盾和可疑之处;(二)汇集了最近在北京召开的“施耐庵文物史料问题座谈会”上两种观点中  相似文献   
7.
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发现。《聊斋》近五百篇提供了生活中满目琳琅的美,也提供了我们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今天的学校教育,既要求有高的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这也是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60部80集的《聊斋》系列剧,电视荧屏推出后,《聊斋》学者、熟悉者与一般观众的反响有阵线分明的反差。1990年春节,“海峡两岸金陵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上,谈及此事,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聊斋》系列剧在传达原作特有的“《聊斋》味”上显得很不够,《聊斋》系列剧整体上对于《聊斋》显示出“形似而神非”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概述是作家行文时对事物的全貌描写,细述是局部描写,它们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两种艺术手法。不同于对于主题的详写、略写手法,内容要求、概述如千山落木,常趋精炼;细述须须眉毕现,写照传神。概述与细叙必须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