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应该渗透一个理念,那就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社会化个性。要使学生具有社会性,但同时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并以此维持“人类学平衡”。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问题的忽视并不意味着该问题不重要,以人作为类所应具有的本真意义为背景,结合西方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我国转型社会的实际,可以推出社会化的原典标准和道德性目标,在应然思想方式的指导下,将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结合并统一起来,就能在更高层次上指导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昭示社会化研究的新动向,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相似文献   
6.
每个国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教育并将之视为共同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各国民族教育和国家政权之间互动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在明晰界说“民族权利”与“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以这两个概念为基本主线,分析了中美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并从互动过程、互动结果和互动前景等三个方面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了学理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社会变迁的实体在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因此,对于社会变迁进行人本取向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学理的必然。"切割式"地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十分危险。调查点的选择对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成败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田野调查是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时不可缺少的"认识姿态"。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互动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特有的环境因素和农民的从众心理和"面子"选择促成了"生男偏好"这一现象的出现.农村生男偏好的意义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源于农村社会成员长期的互动、认同和不断的意义叠加,它自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可以预言的是,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要想消除这种性别上的偏好还需要非常漫长的等待.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社区建设及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对于社区的不同认识阶段折射出人们对于社区建设的基本态度和理解.社区建设之所以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其要旨在于解决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发展问题.而在我国,强调社会建设自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社区建设的意蕴追求可以概括为:个体对公共友爱与精神家园的渴望和政府对社会秩序与有效管理的谋求.依据我国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政府角色应该在社区建设的新阶段作出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符合我国学科发展的当代潮流,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有十分突出的理论价值,又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对合法性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实证倾向和本土化研究还有待加强,同时也缺乏对社会宏观背景的关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治合法性问题应该有的社会底蕴。因此,在现有的相应学科积淀的基础上,目前,应该更多地从政治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进行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要密切关注中国的政治社会现实,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感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