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大学对电化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尤以大夏大学、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作用最为突出。总体而言,大夏大学侧重于理论研究,金陵大学创办了颇具规模的教育机构和专业期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则形成了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述三所大学对电化教育学各具特色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为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3.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4.
16-17世纪,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始被导入中国。作为导入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介绍了耶稣会教育的学级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这些标志着当时欧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也能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上述介绍,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了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未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因此,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实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沟通中西、承启古今的关提点,也可谓清末第二波“西学东渐”潮流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阶段的成就、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30余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步步紧逼的国际环境下起步的。距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仅仅10年左右,发生了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和18...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维(1877-1927)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在广泛介绍日本、欧美教育制度以及西方教育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导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及其理论基础——以康德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西方近代伦理学和心理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与近代中外高等教育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所开展的中外高等教育交流活动 ,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欧美各国的经验和模式 ,并形成了他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如应兼采美、法等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既要地方自治 ,又要加强中央对全国教育事业的统一管理 ;应重视和强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大学教育应重在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景宝  肖朗 《教师》2010,(11):48-48
一、背景与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