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两课”教育中,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根本的途径应包括: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两课”科研,实施网络教学等五个基本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基础上总结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我党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原则、态度、方法、形式等。可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我们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应遵循国务院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既要注重考核模式基本构架的建立,又要注重考核模式运作机制的完善,力求建立一个系统的、多元的、复合式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4.
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有不少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其重点主要在于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难点在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的有机统一。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应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衡量标准和基本目标的确立、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建构、制度机制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5.
“既大又小”是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一种辨证分析。毛泽东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到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则以此把握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所处的历史阶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两代领导人的国情辩证分析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国小国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一种分析,毛泽东在大国小国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到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在大国小国论的基础上把握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所处的历史阶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今天,中共两代领导人的大国小国论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路自信就是对道路必然性、合理性、价值性的自信。从深层次看,它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基本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及理性的改革智慧。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四个自信”。新时代面对各种杂音噪音,应注重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树立正确的道路历史观,这是基本前提;澄清误解误读,掌握道路的话语权,这是重要保障;破解发展难题,彰显道路的时代价值,这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9.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要总结。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时指出,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必须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必须注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必须注重创新;此外,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参照系,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构,明确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文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三个层次的内涵,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上述三个方面内涵和要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