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即有效性是指证券市场的价格反映资产价值的效率。本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为:1996年以前,上海股市处于一种无效市场状态;1996年反后,上海股市正向弱式有效市场过渡,但上海股市与强有效市场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
自罗伯特·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来,有关货币区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根据这一理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选择其目标与路径时,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剖析以及欧元区的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东亚货币合作大致上应该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实现以"钉住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东亚货币合作区;东亚货币区合理的货币锚不应是美元或欧元,而可能是人民币或日元,亦或是人民币与日元的某种结合。  相似文献   
3.
工业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有关。中国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明显,但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而竞争性行业技术效率具有相对优势。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却相反,与前者出现了两极分化。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种路径是:行业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行业收入差距。从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观察,中国工业及其技术进步具有粗放特征。由于行业收入差距在时间上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延迟改革的代价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三个阶段所组成的周期,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都是由不同利益集团所主导的,在僵滞阶段即传统金本位制时期是由独占型利益集团-英国主导;在制度创新阶段 从金汇竞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创新型利益集团主导,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从给;在制度均衡阶段是由分享型利益集团主导。国际货币合作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唯一供给机制。因而,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就是下个  相似文献   
5.
我国B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资产价值长期低估为特征的低效率,并受到我国多头对外筹资和周边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与我们对B股市场作用的认识及管理层的某些政策举措不当有关。B股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结合部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试验区,应定位在外币证券市场,并应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其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6.
均衡汇率模型(BEER)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980-1985年,由于人民币名义汇率值较高,造成该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高估状态;1986-1995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在此期问持续大幅贬值,造成该期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低估状态;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低估幅度逐渐缓解.1996-2003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高估状态;自2004年开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开始出现小幅低估.当前应适当控制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以避免人民币实际汇率出现高估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投资银行在企业资本运营中发挥着咨询、策划、融资、估价、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作用,并推动着全社会的资本化。在我国企业购并浪潮汹涌的大背景下,投资银行(主要是券商)也应积极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但由于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具有显著的政府行为特征,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以及券商等投资银行业务能力低下与资金实力弱小等原因,使得券商广泛参与企业资本运营的行为受到了阻碍。为此,券商应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东亚货币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之后,日元和人民币(尤其是人民币)在稳定东亚汇率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分别以日元和人民币为核心的"次货币区"(即"双轨机制"),有利于使东亚货币合作实现真正的东亚汇率协调.从长远看,"双轨机制"引入了日元与人民币之间以及这两种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双重"竞争与协调"机制,有可能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逐渐强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危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