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5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太阳资源辐射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通过组件技术实现GIS与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集成,建立了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我国107个气象观测站的多年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假设多年中有1d为晴朗无云的天气,即取多年中的最大太阳总辐射值为核算日的潜在日总辐射值,进行模型检验,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月平均地表反照率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1948年~2003年55年平均的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辐射资料和中国10km×10km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GIS、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网格分析与展示系统)等空间化技术,采用图形回归处理等方法建立了国家尺度的10km×10km的中国地表月平均反照率栅格图.研究表明,估算的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1月)最大,夏季(7月)最小,春秋季(4月和10月)次之,且秋季比春季稍大;空间分布与地理纬度、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关系很大,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高海拔地区大于丘陵和平原地区.几种土地覆被类型反照率的估计值如下:林地、水稻和小麦地为0.17~0.23;草地为0.20~0.32;雪被为0.44~0.76;沙漠为0.35左右.总的来说,估算结果比较合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表反照率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也能反映多年气候平均值的特点.因此,在目前气候要素之一的多年平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利用多年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回归处理不失为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已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CERN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CERN在监测、研究、示范等工作以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ERN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紫外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9个生态站的2002年紫外辐射、总辐射、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等气象因子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紫外辐射与其他气象因子以及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优的因子和最佳方法建立紫外辐射的计算模型.结合本课题组开发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要素空间化数据库的1km×1km气候要素栅格图,利用ArcMap/ArcInfo软件实现了紫外辐射的空间化.通过比较,选择出合适的紫外线指数分类方法完成了紫外线指数和紫外线辐射等级的栅格化.在空间化图像的基础上分析了年及各月中国紫外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系统开展东部沿海地区环境问题研究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系统总结了我院针对东部沿海环境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环境研究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以及对于我院环境研究结构性调整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施氮对农田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N03ˉ-N),对不同施N处理下40cm-220cm土层的N03ˉ-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前平原褐土农田80cm和140cm-160cm处土层为N03ˉ-N浓度显著增加;200kg.hm-2的氮肥施入水平,2m-2.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呈持续增长,且增加量主要发生在7月-9月份玉米生育期。  相似文献   
8.
9.
《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类专业的专业课,具有涉及原理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但是,我国电工类中职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电工类人才缺口大。本文项目教学法,探索新的职业专业课教学法,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使其获得企业迫切需要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措施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1988年,中科院就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并始终将“监测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研究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示范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作为整个网络的3大基本科技任务。实现了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运行,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功能最强、运行效率最高的国家级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为国家资环领域重要的科技条件平台。CERN在国家尺度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平台创建,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与数据共享系统的建立,生态系统变化机理研究,以及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示范等方面对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今后还将在监测生态系统变化、支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研究生态系统变化机理,支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研制生态建设新技术和优化模式,支撑生态系统高效利用;研究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传播自然生态保护知识,支撑国民生态保护行动等方面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做出新的科技贡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