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科学研究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青海省冷凉气候资源的细化分类及其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主要指标划分,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属冷凉气候;结合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等辅助指标,进一步细化分类,可将冷凉气候划分为7个类区。根据各气候类区的气候特征,提出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 566.3m和3 266.9m,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m和130.6m;湖区东岸沙体形似"鸟嘴"侵蚀东岸湖水,近100 km2的水体被分离,只有很窄的河道连通湖区,且"鸟嘴"有继续延伸趋势.造成湖岸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青海湖环湖地区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变化的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场退化则进一步加速了湖岸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冷凉气候资源分区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用最热月(7月)和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划分气候大区的一级指标,最冷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冬冷(-20℃~-5℃)和冬寒(≤-20℃)两种类型,最热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夏热(≥20℃)、温(15℃~20℃)及夏凉(5℃~15℃)3种类型。根据青海青海省温度出现的范围,把青海省划分为冷凉和冷温2个气候大区;再以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散量(E)与年降水量(R)的比值)作为二级指标,并结合各地区的自然景观又划分为11个气候区, 得出气候类型分区图。为合理地利用这种青藏高原特色的气候资源,针对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灾害和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评价了各气候分区适宜从事的农、牧业生产活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为青海省加快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冯蜀青  伏洋 《青海科技》2002,9(4):49-51
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玉树州囊谦县2002年4月6日至9日发生的草场火灾进行了监测,对火点的识别、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进行了估算,火区的定位和过火面积的估算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青海省气候资源的特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省气候资源数量,特性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从我省种植业现状存在结构单一,耕地使用尚需调整出发,提出了充分利用冷凉气候资源的优势,顺应气候资源的可能变化,并结合我省畜牧业的现状发展我省种植业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干旱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1989~2006年的春季干土层厚度,以及互助、贵德2个站土壤相对湿度等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干旱发生的概率、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春季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低~高~低和高~低两种类型;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降水与干土层厚度的预报模型,进行土壤干旱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结合青海省干旱灾害的等级标准,确定农业干旱发生的等级。对于无法建立干旱模型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预报方法在2009年的春季农业干旱预报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提出了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