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科学研究   1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保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时期应重点保护的耕地功能。研究表明,在北京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一阶段,应以保护耕地的生产功能为主;在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二阶段,应着重保护和发挥耕地的生产功能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在大城市城市居民发展的第三阶段,应重视耕地的多功能性,保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重建研究——以武川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以武川县为例,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武川县大约需要用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目前须退还11°以上全部坡耕地,2010年前须退还7°以上的坡耕地,2020年前须退还50%的6°以下坡耕地,2030年前须退还另外50%的6°以下坡耕地.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监测县选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毅  高尚  刘希霖  安萍莉 《资源科学》2013,35(11):2248-2254
耕地质量和数量的保护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如何科学有效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监测县进行监测,从而能够实时掌握各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是实现耕地质量保护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文章以西部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对耕地质量监测县的选取进行了探讨。从影响西部耕地质量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出发,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各区县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分析各二级区的耕地质量变化特征,并辅以空间地统计学技术,探讨了有关耕地质量监测县选取方法。最终确立了以102个基准县、89个突变县为监测代表的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监测县节点网络,经检验,该网络能够较好地反应西部地区的整体耕地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重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以武川县为例,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武川县大约需要用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目前须退还11°以上全部坡耕地,2010年前须退还7°以上的坡耕地,2020年前须退还50%的6°以下坡耕地,2030年前须退还另外50%的6°以下坡耕地。  相似文献   
5.
当前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农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年-2007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983年-2007年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划分降水年型,研究小麦、莜麦和马铃薯三种当地典型作物的生育期耗水特征,探讨气温、降水对作物耗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50年来,武川气候呈现干暖化趋势,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3℃,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0.9mm;近25年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8℃,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2.5mm;作物耗水量随之呈现减少趋势,小麦耗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5mm,莜麦每年减少2.04mm,马铃薯每年减少3.85mm。作物耗水量在不同年型表现出差异性。马铃薯、莜麦耗水量明显多于小麦。降水变化对作物耗水量影响显著,当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趋势不利于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生产,培育抗旱品种、发展抗旱栽培管理措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蔓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规划界提出了旨在平衡发展和保护关系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指出应该引导城市发展的速率和方向,保护农用地和开敞空间。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耕地损耗模型,判别泰城“精明”的空间扩展方向,并分析了泰城不同发展方向的景观格局,探讨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结果表明:泰城在东北东方向的发展偏好最强,而在北东北方向最弱;城市向北东北和北西北方向扩展时耕地的损耗最小,而向东东南和南西南方向扩展时耕地损耗最大;泰城在1996年~2005年间的扩展偏好基本符合耕地损耗最小原则;景观组分的多样性随城市发展偏好的增强而增加,但景观形状的复杂性和生态的破碎度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变化的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状城市发展偏好的强弱程度和“精明”发展偏好的排序关系来看,泰城的空间扩展应从东北东方向逐步向西西南和南东南方向转移,应积极倡导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西南方向的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在新增建设用地选址时应尽量不占耕地或占用低质量的耕地。  相似文献   
7.
耕地分等中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 ,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婷婷  张凤荣  安萍莉  孟媛 《资源科学》2008,30(10):1517-1524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远郊化扩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利用1996年、2002年、2006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两个时段来研究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及来源特征,分析得出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它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2.54%。为定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构建“建设用地扩展程度变化模型”,将按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结果空间聚类,后以聚类结果和“扩展水平重要度”描述建设用地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从“平均分散”向着“多中心集聚”变化;由中低水平扩展为主向着高、低两个极端水平分化,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其以西按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的鲜明对比格局。出现三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顺义区西部、东部日趋显著的城乡二元发展的空间特征,映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同时,与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发达地区城乡交错带建设用地的扩展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均远远超出规划控制指标,未批先占及低效用地现象普遍,建设用地扩展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以规划、政策、行业标准等措施加以引导,科学控制,节约利用,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分等中的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提出了农用地分等的土地利用系数"两步法"计算方法,该方法既能反映区域的土地利用实际水平和土地利用能力水平,又能反映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现实系数等于土地利用能力系数与农民利用意愿系数的乘积;其中土地利用现实系数等于作物的实际产量除以当地该作物的生产潜力;土地利用能力系数等于充分发挥利用能力下的作物产量除以当地该作物的生产潜力;农民利用意愿系数等于作物的实际产量除以充分发挥利用能力下的产量.应用C-D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两步法"土地利用系数统计模型.运用该统计模型对我国15个省(自治区)的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估算的结果表明,全国各地土地利用实际水平最高的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地区,该地区农民利用土地的意愿较高;虽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能力最强,但其农民利用意愿并非最高,从而导致其土地利用实际水平不是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是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自5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后备耕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但是大部分的估算都是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利润是决定后备耕地资源能否开发的重要因素.该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后备耕地资源的划分及测算方法,并对我国各区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家土地局1996年完成的土地利用详查,我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661×104hm2(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进行估算).该文以此为基础,运用净现值法(NPV)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进行估算.经过计算:除了位于东北平原、长白山山地、辽宁平原丘陵、河西走廊平原、河套银川平原、阿拉善高原、东疆盆地以及南疆和北疆的平原的后备耕地资源共236×1O4hm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外,其余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具备开发价值.即,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估算的后备耕地资源,大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具备开发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