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五、异端分子与教会之和解教会具有赦免已悔改的异端分子的权能 ,在法律上 ,这种赦免意味着停止对他的绝罚 ,与他和好。《教会法汇要》所设定的罪人归正过程透露出 ,格兰西从牧民的考虑出发 ,希望神职人员显示出慷慨和仁慈 ,不要过于僵硬地要求补赎。宽仁地帮助罪人悔改也就是促成他皈依上帝、获得永生。格兰西很清楚 ,忏悔圣事有其相应的律法规则 ,有固定的礼典 ,因为这毕竟是借外在的、有形的标志将基督的恩宠赋予教友。但是 ,他同时也明白 ,法纪的刚性在合适的场合需要有仁慈的调和 ,法律条文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神职人…  相似文献   
2.
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苏联科斯敏斯基和斯卡斯金主编的<中世纪史>第1卷(莫斯科1952年版,以下简称"苏编<中世纪史>").第1卷包括了俄罗斯以外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以及拜占廷帝国的历史,截止于15世纪末.  相似文献   
3.
以胡适的经历,他本来对西方文化应该有比较深刻的把握。而实际上.他对杜威的欣赏.尤其他对后者反天主教观念的认同.反映出中国学者在理解西方文化上的困难、困境和片面性,强化了他个人在宗教面前的玩世不恭态度。并最终养成他缺失理想和激情的社会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5.
二、概念界定 ;绝罚的起源和发展  绝罚 (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 ;该词典还说明 ,“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 ,绝罚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 ,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和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基督教不仅客观上是社会性宗教 ,教会自己对这一信仰的社会性也有明确阐述。中世纪西欧教会以及近现代罗马天主教会在组织上有独特性。瓦赫说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宗教组织和社会组织往往是重合的 ,换言之 ,人们信奉某一宗教是因为归属某一…  相似文献   
6.
7.
正优秀女星足以自立却多嫁富商,此举不是道德楷模行为,却是无须议论的个人自由,犯不着大做文章,所以我们也不必就李敖先生评论林青霞这件事情再多说话。不过李敖先生说到的"铜臭",倒是折射出人类在商业社会对财富困惑和暖昧的态度,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从古至今,人们在难以祛除贪婪的同时又蔑视甚至敌视财富以及往往与财富相联结的权贵。杜甫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千年传唱,其中包含的复杂心理已然融入国人的血液。这里既有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修道传统遭受过一系列的批评.中文对修道精神(asceticism)一语的翻译为“禁欲主义”,凸现了现代文化对它的误解和贬斥.中世纪的修道传统饱含着对人和世界的热爱,修道人士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尽管有着灵修化的色彩,但是他们对尘世的感情并非没有见解,这些见解往往能够超越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约束.对贝尔纳以及他的同时代人来说,不仅人与神之间的爱,必须借助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话语来表达,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必须依赖人与神的爱来升华和强化,方能够变成无私的、能够突破种种社会偏见和成见障碍的大爱.因为如此,中世纪修道院的爱情文学往往具备现代人道主义的色彩,与托马斯·默顿和让·勒克莱尔的境界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9.
美国天主教主教团1983年发布牧函<和平的挑战>,在综合罗马天主教社会训导与美国文化和政策传统的基础上,对20世纪后半期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93年,他们又发布牧函<在和平中播种正义的收成>,在后冷战语境中继续倡导天主教的和平理念.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这两部和平牧函,有助于透彻了解当今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主导话语已经不再是"民族国家利益",而是人权和人的尊严.虽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的"民族国家主权自决"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关系准则还依然有效、依然重要,但其局限性在21世纪新的国际格局面前已经十分明显,这一点需要正视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西欧教会曾严厉镇压异端运动,同时又有一系列宽容的思想和举措。这是逻辑混乱或虚伪吗?教会法对异端分子的处理展现了基督教宽容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也说明这一宽容的渊源不是对真理的怀疑和冷漠,而是出自对神恩的信心、对他人良知的尊重。真理只能在历史进程中得以认知。而对宽容的评价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按照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兰西的理解,处分异端分子的方式和举措典型地展示了正义和仁慈统合于爱,而爱就是关怀人类的拯救。不论是对罪犯处以绝罚还是鼓励他们与上帝和教会和解,相应的教会法规范都应该遵循,但是解释和应用法律必须考虑时间、地点、案件和当事人的特殊情形,据此减免刑罚或停止律法的施行。有时教会宽恕异端分子,期望他们能因此更快地纠正谬误。宽恕,不应该是神职人员渎职的借口;严格执法,也不应该蜕变成贪图和炫耀个人权威的机会。教会法对株连的批语尤其值得借鉴。教会法关于宽容的原则在律法的解释和施行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迫害和滥用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又怀抱宽仁之心何其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