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嘲讽,是批评的有力手段,但要学会合理利用。至少,有这么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嘲讽的妙处在于"绵里藏针",理性而幽默的声音更有力量,叫骂式的嘲讽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媒体公信力。第二,要区分批评的对象是不是弱势群体。赵本山的小品,在有些国家之所以不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嘲讽或者模仿的对象,多是弱势群体,而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冒犯。第三,要区分被批评者所犯的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恶意还  相似文献   
4.
记者负责新闻现场的人性底线把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门在编发时进行明确的新闻伦理把关。前些天,歌手姚贝娜去世,深圳晚报记者拍摄捐眼角膜手术前医生向遗体鞠躬时的画面,引发了一场口水仗。事情后来几乎成了一次"打着新闻伦理旗号的网络水军攻击事件",远离了对新闻伦理的理性讨论。新闻伦理,源于人类基础的道德伦理。对遗体的尊重,对逝者家属的尊重,就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这种道德伦  相似文献   
5.
一抢爆头,拉丹毙命.这种重大新闻爆发之时,往往是传统媒体的"雀跃日".就新闻的处理、报道的深度而言,在这种时刻,传统媒体最容易发现自己的价值,最容易感觉到自己为人所关注.有人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头版组合到一起,认真观览、比较一番,评头品足,取长补短.这似乎是报业长久以来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有助于相互促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重大事件发生后,往往免不了一场舆论战.这种舆论战,有时是媒体"报道真相"与官方"封杀真相"的斗争,有时则是媒体之间相互攻击,有时则是利益集团为控制媒体而发生冲突.老高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三种情况.因为,利益集团在激烈斗争的时候,会把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想都不敢想的内幕揭露出来,令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7.
如果一种媒体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显然,它已经令人无法忽视.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兴起的“调查类报道”,影响甚至改变了诸多人的命运,但真正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程度媒体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兴盛之后.显而易见,互联网的工具性特征更为明显,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而新浪等门户网站,则谈不上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们的最大意义,就是综合了多种传统媒体,然后加以展现.如果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充其量是阅读方式、传播互动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有时候评报,老高张口"实用性"、上嘴唇碰碰下嘴唇,说完了自己也没底:到底对多少人有用,才算"实用"?体贴到何种程度,才算"服务"? 就算"工资、养老、医保"这种大家公认的"超实用稿件",有时也让人犯琢磨:没错,它是很"实用",但主要是对公务员实用;亏损企业职工看了烦气,这也算实用?  相似文献   
9.
一个微信“网红”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们进行“内容生产”的秘诀——“按好莱坞的流程来”.“(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确分工,情节、人物、笑点、台词都有专门编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职责.”她说的是编剧的生产流程.但仔细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文章,不难发现,她的文章有不少也是按照这种流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0,(16):117-117
浓墨重彩的“文化”背景下,“创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产品给谁看、给谁用,谁会用、爱不爱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