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教育   4284篇
科学研究   129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89篇
综合类   145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66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0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1年7月,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今年,2021年,我们即将迎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辉煌时刻! 历史的进程波澜壮阔,迭宕起伏,从不停歇.且看从1921~2021百年之间,有多少大事、要事发生,有多少壮剧、活剧上演.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民战疫"成为年度的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武汉保卫战"开始,坚强有效地扼制了新冠病毒的肆虐.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升国家创新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2019年省际专利权转移转让数据,构建了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网络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内生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省际技术转移关系日益密切,技术转移体系日趋完善,但省份间的互惠性有待提高。(2)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存在结构依赖效应,省份间的聚敛性、传递性以及闭合性特征明显,但省份间的积极性有待提高。(3)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存在时间依赖效应,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本研究推动了对省际技术转移的认识,对加快构建国内技术转移大循环新格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发明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发明质量是创新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企业发明专利层面研究跨领域科学搜索、网络位置与企业发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位置在科学搜索的领域多样性和企业发明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以1999-2006年USPTO授权的燃料电池专利中企业专利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学搜索的领域多样性和差异性正向影响发明质量,领域集聚性负向影响发明质量;科学领域的网络中心性负向影响发明质量,结构洞正向影响发明质量;科学领域的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削弱了领域多样性对发明质量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科学搜索、科学知识网络和企业发明质量相关研究,同时为“基于科学”的企业实现高质量发明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2020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1.教材特色分析及其教学研究;2.汉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3.核心素养背景下未来创新型语文课堂的走向研究;4.基于数字平台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5.儿童文学本体特征与阅读教学;6.整本书阅读课的设计与开发;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研究;8.学业质量监测试题与数据研究;9.数学核心概念理解与教学;10.数学学习困难研究;11.数学教育的情意系统研究;12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反思总结之辨。  相似文献   
5.
延迟开学期间,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在线教学平台?将以什么方式进行在线教学?在在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近日,由高校信息化部门老师自发组织了一个调研。此次调研共收集了来自30所高校的问卷。这30所高校来自全国各地,规模大小不一,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可作为一个小的样本,局部反应高校当前在在线教学中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围绕气候外交的国际博弈本质仍是世界各国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随着欧美国家不断制定新的战略计划,科技竞争将由显性化向隐性化特征转变,科技牵引将作为一种新的科技竞争表现形态。随着欧美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竞争趋于白热化,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绿色低碳技术不断进步,欧美国家对中国双碳战略实施科技牵引的动因逐步形成,并通过气候政策施压、转型路径牵引、技术标准制定等路径进行科技牵引,最后导致科技创新有限化、产业结构转型有限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无法满足和一系列安全风险等。文中提出在坚定双碳政治定力,摸底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情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风险和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的2022年注定是我国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启。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从未如此凸显,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将为我国突破传统芯片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机遇。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动者A(Actor)-创新活动A(Active)-位置P(Position)-链接L(Link)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行动者维度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从应用需求、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基础研究改造现有生态系统的机会,即行动者对传统芯片产业生态系统的改造;从创新活动维度发现合理的产业投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出能有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归纳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从创新生态系统位置维度,人工智能应用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半导体产业链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发展获取发展机遇,将此归纳为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位置;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维度,优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从科技成果到高价值知识产权,归纳为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虽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学界和产业界所认识,但是已有研究未能系统揭示数字资源零基础的制造企业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动荡背景下构建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本研究从资源编排视角,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以浙江泰普森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动态能力的演化问题,构建了“间断-连续”的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在数字从属、数字匹配与数字驱动构成的数字化转型三阶段中,动态能力借由资源编排行动,从数字重组、数字捕获与数字感知三个维度逆向递进推动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的自指性构建;技术动荡性会触发资源编排行动与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生成的演化间断,内化关键资源是实现数据驱动动态能力“间断-连续”跃迁的核心所在。本研究打开了制造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演化过程的“黑箱”,对数字转型背景下扩展资源编排及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指导中国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国有企业在具备优势条件下自主创新绩效却低于民营企业这一现象,通过对上汽集团及吉利集团的企业年报进行扎根分析,辨识两种不同政治嵌入度的企业的注意力视角及配置,探究其配置机制与特征,进而阐释其对企业创新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政治嵌入度的企业的注意力视角是相同的,包括市场、政策、员工及技术。但受外部制度要求、组织身份及企业目标的影响,二者的注意力配置机制及模式不同;(2)注意力配置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与企业效益相符;(3)企业的政治嵌入程度与企业对政策导向的关注度可能呈现非正相关关系。注意力在政治嵌入度与企业行为及绩效间起调节变量的作用。因此,较高的政治嵌入程度以及由此获得的优势条件不能作为评判企业是否具备高创新绩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