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女招待前传侍者,侍候人之人也。中国传统的侍者——店小二,都是男子;女侍者,或曰女招待,很迟才出现,国内一般认为始于1920年广州平权女子茶室;香港,则要更早十来二十年:女子献身提壶工作,是开始在一九一○年,即清宣统二年。那时西营盘第四街有所谓"茶档"出现,这种茶档主要的营业是卖茶,兼售一些饼食,像现在的茶楼一般,但是主持  相似文献   
2.
正在民国服饰史上,1927年8月7日云裳公司的成立,是很精彩的一笔,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时装公司;又因参与其事者,多为文艺界和交际界的顶级名流,如大诗人徐志摩,鸳鸯蝴蝶派大家周瘦鹃、严独鹤,雕塑大师江小鹣等,主事者唐瑛、陆小曼更是有南唐北陆之称的一代名媛,因而深深镌入民国记忆。可是,偏偏有人不长记性,稍后不久,即在各自的回忆中,就云裳主事者是唐瑛、陆小曼还是张幼仪,打起了笔仗;而且都是大人物,都是说一不二的口气,又都事实与理据不足,让人莫之所从,因此便演成了公案。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里有不少情色描写,然而这些情色描写在情节上是有"破绽"的,比如杜、柳几番梦里相见,后者还曾日夜对着画像痴痴叫唤,见面却完全不相勾联,给人直奔"下半身"的感觉.其实,细绎之下可以发现,这种"破绽"揭示出自然情欲与"理"相格,又不可轻视,反映出汤显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学思想有不谐于师也不谐于时之处.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李郃的墓志铭近年在河南偃师唐墓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对其生平事迹以及晚唐社会政治新的探讨,其中某些考订其行实、里籍基本问题的新说,明显存在论据不实的偏颇,影响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钩陈史料,对其籍贯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濂论诗宗经复古,认为四言诗乃千古之绝学,曾与刘基共倡复兴大计,并付诸实践;刘基的四言诗还受到后人的推崇,尤其是王夫之,认为千年以来,其成就堪比陆云,远超陶潜。刘基成功的原因在于,既反对两汉四言诗的式模风雅,又反对在五言兴起后四言诗的从俗格调,而主张继承和发扬诗经的变风变雅精神,同时在体制上承续刘勰等人的汉魏四言实乃新体的主张,从而使四言诗这一千古绝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兴。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各大菜系中,川湘菜的辣,尤其是川菜重口味的麻辣,让相对清淡的菜系显得乏味;吃多了清淡菜系,有时也需要一下重口味的刺激,而一经"刺激",便难以忘怀,所以麻辣之味,实为霸道之味。因此之故,川菜扩张势所必然。如今走遍中国,几乎无处不有川菜馆,而且即使海外的中餐馆中,川菜的势力也很不小。川菜始入上海滩只是在民国时期,就像李一氓教授在《饮食业的跨地区经营和川菜业在北京的发展》一文中所说:"限于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职业厨师的缺乏,跨省  相似文献   
7.
每每看到年逾八旬的老父每日仍不辍吟哦,不废笔耕,我就想起那场让我永远心痛的高考;然而,痛过之后,又感觉仿然一梦,如今,也算梦已成真,不觉心下怃然。然而,情愫郁勃,还是愿意借此机会与同学们一解心扉,或许对大家的高考以及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未必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8.
刘基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后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也自负一代文宗。论文抓住刘基散文的理明气昌与气昌而奇的风格特征,从散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其艺术成就与影响,论述了刘基在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与宗尚形成中的先导作用,及其与明代复古运动的关系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刘基散文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粤厨帮民国建立以后,粤菜在上海长期风头无两;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后人、著名剧作家舒湮(冒效庸)说:"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掺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荣是国菜。"(《论语》1947年第132期《吃的废话》)"国菜"殊荣的最大支撑当然舍厨师莫为了。所以,风靡上海的各大粤菜馆,竞相在《申报》等大报打出新聘粤东名厨等的广告以为招徕。如1923年8  相似文献   
10.
正从糕饼店到宵夜馆上海的粤菜渊源,可以远溯到1839年开埠以前。广东人会做生意,尤其是潮州人,驾起红头船,不避艰险,南下北上,在上海尚未开埠,就已经越海北上抢占先机了。就像晋人张翰在洛阳想起了故乡的鲈鱼莼羹一样,在上海的广东人也总会想吃故乡的食品,于是1839年便有潮州人开设了"元利"食品号。但这还不是菜馆,只是专门制作潮汕一带出名的糕点食品;开菜馆的条件,无论资本与市场,都还远未成熟。待到开埠以后,上海愈益繁荣,去上海的广东人也越来越多,1862年,另一家著名广式食品企业"锦芳食品"也开业了。而至今在上海滩仍负有盛名的杏花楼粤菜馆的前身"胜仔"甜品店,则在二者之间的1851年开业。然而,吃饼饵糕点,总得有茶水相送吧。店家便往往择一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