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06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也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基于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5个不同的角度对体育科学领域的选题问题进行分析,包括:1)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2)注重理论的地位与发展;3)遵循母学科的研究范式;4)沿着狭窄而稳定的研究方向积累自己的学术成果;5)让最优秀的期刊和最优秀的论文引领自己。探讨当前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研究认为:选题需要一定程度的甚至是深厚的知识积累、思考积累和探索积累;选题看似是研究的开始和起点,但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建立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第1步,选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381人,进行了心理疲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可以解释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35.30%.同时,根据优势分析的结果,使用标准分评价心理疲劳,并结合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参照前人的分类,将研究参与者分为无心理疲劳,轻度心理疲劳和严重心理疲劳3组.第2步,另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192名,以训练比赛满意感、运动动机以及自尊为效标,对上一步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心理疲劳组在各个效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可用来评价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包含概念解构、测量方法、群体差异、相关因素、作用功能、发生机制和行为控制7大方向的系统工程.尝试以这7大方向作为研究框架,探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8个具体研究问题:1)如何有效区分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2)Raedeke和Smith(2001)提出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三因素结构是否完备?3)如何依据ABQ分数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4)可以用生理和生化这两类指标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吗?5)执教年限不同的教练员,其心理疲劳会有差异吗?6)运动性心理疲劳对训练质量、比赛效果、成就动机等有何影响?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和中枢机理是什么?8)在理论上,运动性心理疲劳应当与哪些心理学构念和心理学现象有关?介绍了在以上8个问题上的实证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指出,自我控制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今后继续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2007)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学科为主要内容,撰写2006-2007学科发展报告,重点介绍2005年以来中国体育科学的学科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运动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服务于优秀运动员创造最佳运动成绩;一方面促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效益.为帮助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目前研究的重点是:1)信息负荷和认知过程;2)运动心理技能训练;3)成就动机;4)练习条件、指导方式和学习方法;5)心理特征;6)对生活的适应;7)伤病问题;8)人际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赞许能否调节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Greenwald(1995)[1]提出内隐联结测验以来,内隐认知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在已往研究中,内隐认知(含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和外显认知(含外显态度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但是这个相关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波动。本文将通过两个研究来探究这一波动背后的原因,即寻找影响两者关系的第三变量——社会赞许。研究一:探测了34名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赞许倾向、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结果显示受社会赞许影响不同的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相关系数存在数值上的高低差异,但这个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效果。另外,受社会赞许影响不同的两组被试在外显自尊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二:探测了45名体育大学优秀运动员对兴奋剂和普通饮料的内隐、外显态度。结果显示对服用兴奋剂和服用普通饮料这两种受社会赞许影响不同的行为,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的相关有细微差异,但这个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效果。另外,这两种行为态度,在外显态度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上述两个研究的结果显示社会赞许对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文中讨论了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无意识的角度提出运动员内隐自信的概念,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为研究工具,探索运动员外显自信与内隐自信的关系以及运动员内隐自信与运动水平的关系.研究假设一,内隐自信与外显自信为不同的心理构念,二者存在相关但相关程度低;假设二,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外显自信和内隐自信与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内隐自信与外显自信的相关系数很低,在-0.157~-0.226之间,支持了假设一;男、女运动员内隐自信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的内隐自信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支持假设二.运动员内隐自信拓展了自信的研究领域,并为运动员自信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Marsh提出的大鱼小池效应理论,高水平的同伴环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影响其将来的成就.以302名来自全国14个不同水平运动队的田径运动员为被试进行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大鱼小池效应在中国竞技运动领域同样存在,运动员的身体自我概念除了与自身的运动水平有正向关系以外,还会受到所在运动队平均运动水平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了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观点和生态学观点之间的明显对立.在此基础上,简述了认知运动科学发展的情况,讨论了认知运动心理学的定义.作者认为,认知运动心理学将跨出信息加工理论的狭小天地,从人是活跃的思维有机体、是行为的认知调节器的观点出发,研究并帮助运动员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认知技能训练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成为认知运动科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被试进行身体照片认知加工的同时记录其事件相关电位,探讨了自我身体照片和他人身体照片早期认知加工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身体照片和他人身体照片都诱发3个早期成分(N60、P100和N170)。N60的分析没有发现任何效应;P100具有身体照片类型和认知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在主动身体照片方向判断认知任务下,自我身体照片产生的P100波幅大于他人身体照片;N170有身体照片类型主效应,自我身体照片比他人身体照片诱发更大N170。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自我身体照片和他人身体照片的认知加工从170 ms左右开始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