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体育   1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报告[1]过羽毛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平均心率达到183.4次/分。F·Mikkelsen等[8]发现在模拟比赛时的耗氧量接近运动员的最大耗氧量水平。说明羽毛球比赛时运动员心脏活动是相当剧烈的。本文目的是通过比赛后的心电图变化,进一步了解现代羽毛球比赛对优秀运动员心脏功能的要求,以便为训练提供生理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对象为第八届亚运会集训队优秀运动员以及78年全国比赛男子团体前六名的主力队员共42人,在全国比赛、分区赛、亚运会选拔赛及第三届亚洲羽毛球邀请赛期  相似文献   
2.
径赛运动员PWC170机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在评定运动员机能水平时常采用联合机能试验及其各种派生形式,如15秒原地疾跑试验、20次下蹲试验、3分钟慢跑试验等,无疑这些机能试验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众所周知,定量运动负荷试验的要点在于每次负荷时作功量必须恒定,这样才便于对比负荷后的机能变化状况,而上述各种机能试验的主要缺点恰巧是每次负荷的作功量并不恒定,因而其测定结果只能作定  相似文献   
3.
实现我国羽毛球比赛技术风格特点的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羽毛球比赛的技术风格特点是以“快”为核心的“快、准、狠、活”。“快速、进攻”是我国羽毛球运动水平走向世界高峰的成功经验,也是当前球类运动发展的共同规律。要具有“快速、进攻”的能力,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必须有:灵敏、力量、速度和耐力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从生理学的角度,根据我们的研究和观察,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4.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最大吸氧量水平的高低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关系密切。但是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仪器设备昂贵,不易普及。测定最大吸氧量所采用的运动负荷又很剧烈,也不易被人接受。因此,国内外学者都曾探索间接  相似文献   
5.
不同无氧阈测定方法比较及其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各种无氧阈测值:通气阈(VT),4mmol乳酸阈(LT_4),血乳酸开始升高(LT_(OBLA)),个体无氧阈(IAT),血乳酸最大稳态(maxLass)和心率拐点(HRd)。发现各测值之间高度相关,但是maxLass与其它测值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AT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生理依据。继而探讨了LT_4百分比强度对控制中长跑训练,改善运动员肌肉氧化代射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比赛和训练实践中,主力队员经常会遇到一场激烈的恶战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又紧张接着迎战第二场。这时,如何抓紧分秒时间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是关系到下一场比赛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作者主张对受试者采用无损伤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反映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况,又受到运动员的欢迎。采用人体体表描记法测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任务是测定具有高度训练的排球运动员的某些身体发育和机能状态(最大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研究在排球运动中有氧代谢和能量消耗的作用,并推测在排球运动中取决于运动员最大有氧和无氧能力的能量供应参予的程度。研究工作包括在实验室和训练及比赛中进行。方法:研究体力发育的某些指标,测定通气量,借助于遥测装置记录心率,计算苏联排球冠军队运动员的功率。在自行车测功器上逐级增加强度的三级负荷吋测定最大吸氧量。在负荷最大,间歇最短,在最大速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形态、素质和身体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体形结构和身体素质特点,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长期从事专项训练的必然效应。我国男女羽毛球队近年来荣获了第十二届汤姆斯杯赛和全英锦标赛的多项冠军,标志着运动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水平,我们对发展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生理机能问题曾进行过初步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了解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形态和素质特点,为今后选拔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制定最佳模式,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本文对参加11届亚运会的15名男女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于1989.7和1991.8—9,分别在青海多巴(2366米)和昆明安定(1820米)进行了为期三周高原训练的观察研究。初步掌握了不同海拔高原训练时的生理机能适应规律和效应,取得了高原训练运动最和强度合理分配的经验,为今后制订和实施高原训练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