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强烈诱导血管生成和修复血管损伤的作用,故其在心肌中的表达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运动对心脏侧枝血管生成影响的指标.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施加中等强度的游泳训练,观察运动训练对SD大鼠心肌组织学结构和bFGF表达的影响,为运动医学与心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每组均为16只.C组安静饲养,不进行运动训练,但需放入过膝浅水中以模拟训练组环境;E组大鼠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从第1周开始适应性游泳训练,第一次游泳5min,此后逐日累加5min,至第3周末时每天游满2h.此后,从第4周起维持这一运动量直至第8周.第8周进行游泳训练后,即刻处死各组大鼠,取出心脏称湿重以做心脏系数统计,并切取左心室前壁组织块,做HE染色和bR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心肌及心肌间质的变化,并用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观测各组HE染色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变化,做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心脏重量和心系数,E组较C组显著增加(P<0.01);2)心肌组织学观察,HE染色显示C组心肌组织形态正常;而E组呈现生理性肥大变化,心脏毛细血管功能结构产生了良好的重构,心肌组织之间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3)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观察,C组呈弱阳性表达;E组呈较强的阳性表达;心肌细胞中bFGF表达呈特异性棕黄染色颗粒,以计算机显微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计算bFGF染色面积,发现E组大于C组(P<0.01);bFGF染色平均密度E组大于C组(P<0.01);bFGF染色积分光密度,E组均大于C组(P<0.01);结论:本实验观察到,适宜的耐力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细胞、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bFGF的表达增强,改善心肌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心脏毛细血管功能结构产生了良好的重构,心肌组织之间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毛细血管腔表面积密度增高,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例增大,使心脏产生适应性生理肥大,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生理性肥大,其机理可能与bFGF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年知识分子健康机能评定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年知识分子的身体和工作特点,对目前重要的机能测评方法按照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研究推荐了“中年知识分子机能评估体系”。该机能评估体系包括:心率和心力监测下的6min步行试验;时间肺活量(10s);身体支持指数;身体成分指数;平衡能力指数;活动指数;运动能力指数;生理学年龄和实际年龄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心力变化趋势与摄氧量和心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名运动员及15名普通大学生志愿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递增负荷运动直至疲劳。用运动心力监测仪在记录受试者运动每个阶段的第一心音幅值,把它相对于安静时幅值增加的相应倍数定义为心力变化趋势(Cardiac Contractility Change Trend,CCCT),并用运动心肺功能仪同时记录其摄氧量和心率,探讨运动员及普通大学生在运动及恢复状态下心肌收缩力变化趋势与摄氧量和心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在运动及恢复阶段的心肌收缩力与摄氧量(r=0.589~0.978)和心率(r=0.739~0.986)的变化趋势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提示,心力变化趋势指标可以作为运动员和常人临床测定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运动医学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动处方与体育锻炼建议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运动处方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分析研究运动处方和体育锻炼建议书的组成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认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从体育锻炼建议书逐步过渡到正规的运动处方是必要的,这将有利于体育康复锻炼的科学化与普及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负荷训练对大鼠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以20只SD大鼠,进行10~30天反复长时间的跑台训练。训练后取其双侧股骨、胫骨、肱骨、尺骨为样本,拍X光片后制成测试试件,在日产万能力学实验机上做四点弯曲实验,测定其破坏能量、弹性模量、屈服载荷、最大载荷等10个生物力学参数,然后做统计学处理和比较。在本实验负荷下,大鼠的股骨、胫骨、肱骨、尺骨的各项生物力学特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了损害和适应的过程,其中胫骨和尺骨的生物力学参数下降较股骨和肱骨出现得早且适应差,甚至有再次受到损害的表现。这与它们在机体中所处的位置特点有关。实验揭示,在X光片无应力骨折迹象的情况下,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仍有改变(P<0.05,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运动心力监测仪和运动试验的方法检测女运动员的心力变化趋势(CCCT)和第一心音(S1)幅值,对比研究心前区不同位置,胸骨体中下部(T区)和心尖部(M区))心力信号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以确定女运动员心音传感器放置的较佳位置;为女运动员心脏机能评定和临床康复女病人心功能评定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纳入受试者60人,分为女运动员组(FA组),普通女大学生组(FC组),男运动员组(MA组)及普通男大学生组(MC组)。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递增负荷实验直至疲劳,应用运动心力监测仪记录受试者在运动的每个阶段的S1幅值,通过对每个受试者在完成不同运动的过程中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的监测,分别比较在不同运动负荷下女性受试者的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男性受试者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比较分析FA组与FC组,MA组与MC组在不同负荷下的心力变化趋势(CCCT),以及不同位置间的CCCT和S1之间的关系。结果:1)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与心尖部S1幅值的比较,在安静时及运动停止后5minFA组与FC组,MA组与MC组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比心尖部S1幅值高2倍左右,且信号清晰,噪音干扰较少;2)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心尖部S1幅值的相对比值,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女性受试者为r=0.925(P<0.01),男性受试者为r=0.871(P<0.01);4)各组不同位置之间的CCCT数据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男女性同一受试者,同一时间段内,不同位置间的S1幅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胸骨体中下部采集的S1幅值较高,大约是在心尖部采集的S1幅值的2倍左右,且信号清晰,噪音干扰较少;2)心前区S1幅值和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呈高度正相关,因而心前区胸骨体下端可以作为今后女运动员心力信号采集的一个常规部位;3)两位置的CCCT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用CCCT这一相对值检测心肌收缩力可不受部位,胸壁厚薄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较为可靠的心力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运动员的心肌收缩力储备指数(CCRI)和心率储备指数(HRRI)的检测和探讨,以确定运动员心功能储备中心力变化与心率变化的相关作用和关系.方法: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纳入受试者60名,分4组,分别为男运动员组(MA,n=10),普通男大学生组(MC,n=10)、女运动员组(FA,n=20)和普通女大学生组(FC,n=20).各组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递增负荷实验直至疲劳,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用Monark839E采集受试者的安静心率、运动实时心率.在递增负荷实验的同时,应用传感器记录受试者在安静时和运动的每个阶段的第一心音(S1)幅值,通过对MA组与MC组及FA组与FC组在完成不同运动负荷下心前区的S1幅值和心率变化的监测,分别比较在不同运动负荷下受试者的S1与安静时S1的比值(CCRI),并实时监测心率,记录比较在不同运动负荷下受试者的心率与安静时心率的比值(HRRI);并分别比较男性受试者(MA组与MC组)的CCRI和HRRI在不同负荷下的区别.女性受试者(FA组与FC组)OCRI和HRRI的区别,以及不同运动时间的CCRI和HRRI的区别.结果:男运动员的心率储备约为2.44±0.27,心力储备约为12.83±3.11;普通男大学生的心率储备约为2.18±0.32,心力储备约为9.48±3.47.女运动员的心率储备约为2.20±0.57,心力储备约为12.06±5.60; 普通女大学生的心率储备约为2.04±0.25,心力储备约为9.17±2.89.CCRI比较:MA组和M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A的CCRI大约是MC的1.35倍,FA组与FC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FA组的OCRI大约是FC组的1.32倍;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较,MA组的心率明显低于MC组的心率(P<0.05),FA组的心率明显低于FC组的心率(P<0.05);而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的心率比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率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员的心力储备指数(CCRI)显著的高于普通大学生(P<0.05),运动员较好的心脏功能主要来自心力储备而较少来自心率储备.  相似文献   
8.
】实验结果表明:在过度训练情况下,心肌细胞浊肿、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毛细血管、闰盘损害等形态学改变是心肌损害的组织学特征。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系(SDH,CCO,GDH,ICDH等)活性下降,胞液无氧酵解酶系(LDH,α-GPDH)等早期活性上升后期下降表明心肌严重缺氧与损害。毛细血管病多出现早和重,其标志酶(AKP,5′-N)活性下降,表明毛细血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是缺氧性损害的一个重要环节。闰盘的损害可能是过度训练时心电图改变的组织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过度训练对心肌影响的病理和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以49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用改建的大鼠多道跑台对其进行1~30夭的定量模拟训练,造成过度训练模型,对其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透射电镜、酶组织化学的系统观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肝细胞疏松、轻度浊肿、中央静脉充血,糖元含量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增多,线粒体嵴的改变及电子密度高的紊状物沉积,肝血窦、Disse间隙扩张是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有氧代谢酶系和无氧酵解酶系的变化趋势表明肝组织经历了一个代偿-轻度损害-再代偿的再生适应过程,其主要损害形式是缺氧和能量物质耗竭。临床上运动性肝区疼痛和不适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