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具有先进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重然诺、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深入论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推广。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新要求,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的快、记的牢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少林武术文化具有社会普同性和文化信息共有性,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利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向国外的传播,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探讨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武学理论是历代武术家对武术教学、训练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我国古代武学理论,对现代武术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依据古籍武学中的"三节论",并结合现代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从实战应用角度研讨武术散手技术的发力和攻防规律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参加全国散打冠军赛的各省(市)队部分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了48项指标,其中,形态指标29项、机能指标4项、素质指标15项。利用t检验和因子分析得出有效反映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指标:臂展、10 s鞭腿、10 s象限跳、胸围/身高、400 m、9 m in跑、肩宽/骨盆宽、卧推/体重、1 m in踹腿、肺活量/体重、反应时、运动时。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它获得新发展的主要基础,这种古老文化喜逢盛世,始得新的发展,这有赖于盛世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本文分析了武术表演快速发展的时代因素,并阐述了武术表演开发的积极影响,武术表演的开发不仅有助于城市发展,而且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并能...  相似文献   
7.
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它将会极大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此,今后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文化内涵等方面作进一步努力,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分析当前武术段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标准化的视角下提出了:鼓励和吸收各界武术人士参与标准化工作;成立武术服饰、器材行 业标准协会,加强武术段位制服装和器材的认证;武术管理部门制定和颁布更为详细精确的实践标准等若干相应的对策,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段位制 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赵发田  李蕾 《中华武术》2003,(11):25-25
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男子赛区)于9月18~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杂技馆举行,42个代表队共468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这是有史以来参赛队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山东、解放军、河南、江苏、解放军体院、广东分别获前六名。陈龙、刘振、于飞彪、赵波、赵光勇、邰普庆、郭允超、柳海龙、乔小军、杨松、杨晓靖分别获11个级别的冠军。整体来看,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比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系,它在吸取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的有选择性、融合创新性和保持发扬传播传统文化的特性,是当我们面临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走向世界并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问题时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