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目录学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试评《目录学教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等方法,从体系架构的进化、话语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基础理论的完善与成熟、目录学史的充实以及实用目录学占主导等方面,对《目录学教程》进行了评论,认为该书是新时期目录学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3.
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4.
论文献信息学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对哲学视野中文献信息的讨论,提出五个文献信息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生命周期原理、效用原理、社会凝聚原理、技术演进原理等。 相似文献
5.
国外公共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国外公共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并从中总结出值得国内学界关注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脱贫策略。图1。表5。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7.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中职业性缺失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的非职业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招生、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内容、就业和师资队伍等各方面;认为这种非职业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图书馆学教育所处的机构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发展趋势——一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