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对赋权理论、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赋权天然地具有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怀、对小团体沟通的重视并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随着新媒介技术在社会各阶层的迅速扩散,新媒体与赋权的研究,尤其是西方情境式研究取向,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编者按近年来,“新闻策划”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认同和推行。并且就此问题的实施体会和研究论文也渐多起来,或赞同,或质疑,仁智互见。但是,“新闻报道策划”这一提法究竟正确与否,本刊认为,这是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有必要认真讨论一番。本期首发丁未同志的文章,同时刊登宋新枝同志的文章(见本期第16页),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讨论,进行探讨和争鸣。“新闻策划”是当前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在实践中广为流行,在理论上也颇有市场──“新闻策划论”的提出便可让我们窥斑见豹①。此论一旦确立,不仅将对时下媒介…  相似文献   
4.
黄旦  丁未 《现代传播》2005,(2):23-30
本文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大致可分为1984-1992和1997-2002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总量及其规模均不如后一阶段.从译著的内容看,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的有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以及人际传播,后一阶段则多侧重于传播与文化及其系列性教材,组织传播的著作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引入.就其翻译的立足点,两个阶段基本类似,即都试图从他们所了解的传播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以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可是以引进"学科"为宗旨,使得译著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经典的研究专著不多、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但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禁,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但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虚拟空间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网络在实施直接民主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和政客对选民的操纵;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以至于可能在未来造成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  相似文献   
6.
远古时期的先民制作的骨器,因为遗存在土壤中数千年,骨骼成分中的钙、磷等矿物质和以胶原蛋白为主的有机质,在水、土壤、细菌等物质侵蚀过程中,必然使在其埋葬点上生长的植物的根系被其丰富的营养所吸引——将其包裹并吸吮其营养,使某些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附在骨器上而出现“绞蚀痕”。又由于埋葬点的地况、深度不同等诸多不同情况,造成了有的骨器上满布此痕,有的骨器上踪影皆无的现象。“绞蚀痕”形成原因的研究发现,不但对研究鉴定“红山文化”等远古骨器的真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远古时期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辅助帮助。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丁未 《围棋天地》2008,(21):13-13
提起前南斯拉夫,稍稍年长一点的中国人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感觉,《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黑名单上的人》,这些影视作品营造了一个自己独特的时代,也给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丁未 《新闻大学》2000,(1):101-102
本人以为,此类文章贵在实用,加上自己是过来人,所以只想谈几点实实在在的体会,以供正往这条道上拼搏的各位同学参考借鉴。 (1)招生简章上所列的应试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为史论,一为实务。中国目前的应试风格,总体上脱不了强化记忆。这或许有它的合理性,历史知识、理论概念,不记忆怕也不行。不过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有个重点。我的意思是,史论方面,应细细研读、重点记忆;实务方面,则以测览为主。因为实务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有着难能可贵的开拓精神:板块型结构设计、深度报道的引进、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设置、双向开放性电视传播观念的确立等诸多方面的成功探索,为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中国,很少有一个新闻性电视栏目能像《东方时空》有幸得到传播界和观众的共同青睐。然而,面对栏目一千期特别活动时人头攒动的盛况,面对来自电视界几乎清一色的赞誉,目前的《东方时空》是否真正承受得起观众的这股巨大热情、是否能真正经得住每一双挑剔的目光,这是《东方时空》在背负荣誉和盛赞的同时,所应冷静面对和认真思考的。,如果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对《东方时空》作一次客观的审视和剖析,也许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