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定义,分析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感知的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的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对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描述。旨在厘清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为未来开发和部署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存在4个核心问题,阻碍了图书馆云迁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加州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运维体系曾遇到经费短缺、技术压力和安全隐患三方面问题,向校园私有云和专业开放云迁移的组合策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要对策。通过渐进式的分批次过程,图书馆集成系统、馆际互借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和校外访问代理系统先后迁移到软件商托管云、OCLC公共云和校园私有云平台,最终实现图书馆基于IaaS层的全面云端化。其经验对我国图书馆的云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图书馆联机目录(OPAC)面临严重的注意力危机,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图书馆的整体性危机。以供需不对称视角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引入个体自发、环境激发和信息需求三个变量,有助于对OPAC危机做出针对性的解释。用户在数字时代产生了大数据检索、反馈共建、即时性咨询和社会化互动4类新的需求,但根据对北京市26所重点高校图书馆OPAC的考察后,发现绝大多数OPAC系统未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对称的信息供给服务,体现为馆内线性文本、版权方标注、线下延时咨询和个体化服务4个方面的局限性,由此构成OPAC危机的第一根源。据此,提出OPAC重构的4个策略,以有效应对当前的注意力危机。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微信息生态环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息环境的出现对图书馆的现行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图书馆应通过构建微服务系统形成并发展图书馆微信息生态环境。图书馆微服务的具体实现模式可从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碎片化、微内容聚合、契合移动终端特点的新服务开发、与移动SNS融合这几个方面入手。图书馆应将微服务纳入其服务体系,应用微信息技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并以用户为中心评价考核微服务的效果,逐步形成微服务与传统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创新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BALIS馆际互借服务的体系构建、过程控制、效益评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出版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出版是目前出版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大量文献的调查研究,从网络出版的概念、网络出版的分类、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比研究、网络出版的哲学研究、网络出版的经济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本文比较了现有各种观点之间的异同,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首先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进行了定义,其次分析了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智能图书馆示范系统的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最后对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描述。旨在厘清智能图书馆的概念,为未来开发和部署基于物联网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8.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微件技术作为Web2.0的衍生技术,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本文分析了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微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微件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框架,并对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处理流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新一轮门户网站的改版缺乏顶层设计。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以及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局限性,借鉴产业界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从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改版的实际工作中出发,设计出的符合高校图书馆需求的图书馆实体模型和信息化管理模式,以资源利用率、服务满意率和馆员贡献率的提高为目标,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信息中心是北京高校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联合建立起来的,承担着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任。论文分别从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与效果3个一级指标探讨适合的指标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