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新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纸。19世纪60至70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那一时期的中文报刊资料已十分罕见。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的《上海新报》,其史料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深入细致地考察《上海新报》,对于研究近代中文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逢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星期日仍无报);1872年12月31日终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在最早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化报纸中,1874年2月4日(同治12年12月18日)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言论而名重一时,享誉海内外。这份由著名报人王韬主编的报纸,在创刊后的头10年中(1874—1884),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各类言论。这些言论题材内容之广泛,思想内涵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在当时的中文报刊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报刊言论的最高水平。因此,在中国报刊评论的发展史上,《循环日报》的言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新闻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报没有发行量,没有广告,就是放弃了市场,也就放弃了阵地,是很危险的曾建雄(以下简称“曾”):很多报业集团是一报独大,而且是子报独大,主报即党报有被弱化甚至边缘化的趋势,所以产生了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5.
曾建雄 《中国编辑》2007,(3):45-46,40
中国传统音像出版业已连续多年呈下滑之势。网上网下盗版的横行,已经严重威胁着音像出版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合理的代销机制继续将我们的咽喉紧扼;从资金投入方面看,所谓的“哑铃效应”(即生产与发行两头大,内容制作小)依然存在;从政策方面看,我们几乎没有享受到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从管理方面看,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变化为报纸言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机,但近几年报纸言论的跨越式发展也带来一些弊端,文章质量呈现出下滑的倾向,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独家言论以提高其“含金量”,从而满足社会和读者的真实需求。文章对独家言论的内在含义,它在社会转型期以及报业转型的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与解读;对如何抓好报纸独家言论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7.
8.
刘劲松(简称刘):责报在进行城市党报改革与创新,以及集团产业结构调整诸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走过的历程,我认为哈报集团现在的成就,得益于它首先确立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此,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哈报集团作为国内第一家企业法人制报业集团,当初是怎样组建起来的?程颖刚(简称程):近年来,哈报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报业改革创新的尝试,成功地构建起以新闻出版板块为  相似文献   
9.
曾建雄  毛家武 《新闻导刊》2005,(1):45-47,49
阅读美国记者精心撰写的新闻特稿,常常感到有一些抓人的东西。细细品味,除了视角新颖、笔法娴熟等采写技巧方面的因素之外,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浓浓的人情味,时时都在感染着你,吸引着你,使你难以抗拒地一直往下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注重发掘和善于表现新闻中的人物、事件所蕴含的人情味要素,这是许多美国新闻特稿的一个鲜明特色。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我国新闻界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重视言论是中国报刊与报人的优良传统,自近代报刊产生后不久,这一传统就开始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言论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质量的“独家言论”,往往“洛阳纸贵”,风靡一时,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把报纸言论启迪民众、引导舆论、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