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一个"异质社会"与"变动社会",社会整合问题就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启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凝聚和社会整合的重要资源.以弘扬现代性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体系应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能力的关键.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应当全面启动恢复我们民族的历史底蕴,发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挖掘民族精神的优秀资源,重塑民族信念,推动中国当代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2.
纵览20世纪至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走过的道路,这是一场不平凡的思想跋涉,由此实现以儒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与精神提升。这是一场精神苦旅,一百年风雨兼程,坎坷艰难。这是一次文化探索,一百年百折不饶,光明在前。细分起来,走过了五个阶段:二十世纪初国粹思潮兴起,是传统更新的第一程;二十年代"东西方文化大讨论"是精神提升的第二程;三十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争"标志中国文化现代之旅踏上第三程。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从原始公有制到古代私有制,至于现代私有制。具体言之,从古代公社制到古代小农制,及至庄园制,再到现代小农制,及至农场制,显示世界地权进化的一般途径。  相似文献   
4.
1853年对于日本人来说,与中国的1840年同等的重要。因为如同1840年中国永年闭锁的国门被英国军舰打开一样,1853年美国培里将军率“黑船舰队”浦贺入港,从此打破日本近世的宁静,近代的帷幕从此揭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就杜亚泉“接续主义”史观作评析。凡一民族,一国家其文明传统皆处于“开进”与前后相连的“接续”之中。无开进,文明无进步;反之,无“接续”,民族文明将中断以至衰亡。  相似文献   
6.
前言 从80年代的初期开始,中国学术界的日本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各种学会和中心相继成立。大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亚洲传统文化圈内的国家,日本是如何迅速地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其根本的原因和动力究竟来自何方? 我们通常所讲的现代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在许多亚洲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所有制基础上的,封建制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封建制社会之后最后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所有制,彻底消灭私有制,在全世界人类社会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所有制和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解体、消灭的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最终必然走向彻底解体、消灭的发展规律,更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政治改革家、诗人、历史学家。黄遵宪爱国主义思想经历着产生、充实与升华三个阶段。早年,游历祖国壮丽河山使他产生以热爱乡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反帝思想的日益高涨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得以充实、发展;而民主改革思想的成熟,则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出现升华。一、《羊城感赋》等游历诗中的早期爱国主义思想。黄遵宪(一八四八——一九○五年)广东嘉应州人。曾随使日、美、英等国。戊戌变法时创办《时务报》,并于湖南赞助陈宝箴变法、政绩卓著。黄遵宪青年时代曾涉足科举之途,南北奔波。这虽耗费了他的青春精力,但也使他游遍岭南塞北,如婴儿开眼,饱览了祖国母亲的美丽容颜,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黄遵宪赴院试,入州学为秀才,又去广州参加考试。当时他途经广东惠州,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异质社会”与“变动社会”,社会整合问题就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启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凝聚和社会整合的重要资源。以弘扬现代性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体系应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能力的关键。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应当全面启动恢复我们民族的历史底蕴,发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挖掘民族精神的优秀资源,重塑民族信念,推动中国当代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0.
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书》《武成》云:“华夷蛮貊罔不率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华”的本意是“华美”,《书·尧典》:“重华协于帝”。《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由此可见,中国称华夏,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在东亚以至全世界,是最早诞生的文明之邦之一,是礼仪具备。文章华美之域。在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地与辐射地,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文明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