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记者在采访同时完成拍摄工作,这一现象已不是个案。多数情况是为弥补专职摄影记者不在现场、数量不够、采访名额有限等缺憾,当然还有媒体控制成本的需求等原因。文字记者的摄影报道也从丰富个人素质方面对其有所裨益。本刊将开辟专门栏目,就摄影初学者和文字记者如何拍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传统媒体加快了融合发展的步伐. 本刊就媒体融合指导意见通过一年以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路,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媒集团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3.
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照片,较点真,它连焦都没对实,只是粗糙地记录.没什么技术,还值得一观吗?值得!北京,人挺多,敢在大庭广众下唱歌的人,不多;北京的地下通道,流浪歌手也挺多,敢带着全家一起"北漂"唱通道的,不多.这是边漂边唱的一家子.10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12亿,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他们抖落身上的黄土,沿着坚硬的马路,在霓虹灯下,向前追赶财富和梦想.这一家就是其中之一.或许,汹涌的人海将湮没这个小故事的结尾,但,至少这张照片将一个历史片段凝固下来.  相似文献   
4.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中,微博图片再一次走上前台.在开始这场对话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有关图片是如何从"草根"摄影师手里挖出来的.7月23日晚20点34分,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事故.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图片签稿人任正来和他的团队迅速通联图片,至次日凌晨3点,抢到2组照片,合计17张.24日,这两组出自非摄影记者的照片采用率合计达418家.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一个值得咀嚼的字眼,就像一颗茴香豆,不好吃但绝对有嚼劲.差异在于嚼完的不同感受.对某些人来说,那里代表着寒酸、老土,甚至是危险.污水肆意流淌,弯弯绕绕的小路,窄得让人尴尬,容不下他们的豪华汽车;私搭的板房像小广告一样到处都是,国外手艺人制作的高跟鞋是不会踩入这里的.偶尔路过时,也是轻蔑着,厌恶着.  相似文献   
6.
孤寂的黑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称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并最终导致免疫系统不能抵抗感染和疾病.HIV感染的最后阶段,出现20余种机会性感染中的任何一种感染,或与艾滋病毒相关的肿瘤,即可定义为艾滋病.冰冷的定义无法给你直观的感受,因为它抽离了生活,但这点恰恰给了摄影师一个机会:把活生生的现实呈现给你.无边的黑暗主宰着画面的基调,摄影师用大面积的黑色描述着HIV感染者的生活状态:绝望.在命运的裁决下,黑夜独行,孤独凄怆,路的尽头,唯有终点静静地等候着他们:艾滋病毒感染不可治愈.如同对黑暗的畏惧,我们对HIV病毒感染者本能地闪躲着,排斥着.幸而,有只白猫围绕着画面的主角,在她遭丈夫、亲属抛弃,缺少检查费用,没有免费药物时,陪她聊天,陪她开心,这或许是命运留给她的一笔财富,一笔让人心酸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2,(4):111-112
国内外摄影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中贩毒、枪击等题材经常出现,如何解读此类照片,如何拍摄与法制相关的题材,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女摄影家居杨。  相似文献   
8.
冷凝塔耸立的地方叫石嘴山,一座工业城市,奔腾的烟雾描摹着城市的气质,机械般凝重的灰色表达着呼吸的心情。然而生长在石嘴山麻黄沟荒滩的灌木"四合木",却未因此而受惠,这里工业化灌溉设备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一人、一担和两个水桶。  相似文献   
9.
肆意崩散的白色碎屑裹挟着慌乱的黑暗,将地震气息灌入你我的鼻腔。这就是日本大地震中一家书店的写照。照片准确、朴素地记录了地震过程中的人们:或藏于桌底,或手扶墙体保持平衡,或双手护头躲于角落。每个人都极力躲避灾难。  相似文献   
10.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6,(12):25-27
从微电影《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以她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红色气质》和《国家相册》也成为新华社融合创新的代表作。从图片编辑一路走来,作为"讲述人"的陈小波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她如何适应自身角色的不同转变?本刊2012年第2期曾经刊发陈小波访谈,本期《中国记者》再次对话陈小波,听这位讲述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