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传承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个奇迹,它一直吸引着各领域研究者的目光,中外专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很有见解的分析,大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地理环境、人口规模、文明程度,这三种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作了卓有成效的论述。但我认为都未触及到本质,中华文明连续传承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的信仰———祖先崇拜。下面我就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与祖先崇拜的关系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数字为头的熟语,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熟语后来还逐渐成为一种常识,我们也会经常用到或在书中看到。有的我们可能了解,有的我们可能只能会其意。  相似文献   
4.
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一书中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认为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金迪 《华夏文化》2011,(3):48-49
天地万物一阴一阳,红尘人寰一男一女,男人与女人是永恒的话题.在封建社会,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法制度限制了妇女的自由,但她们仍在历史的夹缝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睿智、个性和才华。  相似文献   
6.
三纲五常"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三纲不能要,五常不能丢。三纲何以不能要?五常何以不能丢?须结合文明的通义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解释。由于"五常"属于人的基本特性,当然是解释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道德底线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传统的血缘亲情原则和家族等级原则,它在当代的陌生人社会中已经暴露出了极端的不适应,成为官员腐败、环境污染、毒食品泛滥、以邻为壑等丑恶现象的文化根源和心理上的护身符,也导致了中国人在面对国际社会不能通过能效谈判达成共赢。这种不适应,主要在于中国传统"三纲五常"、"五伦六纪"的族群狭隘性和自然情感的非理性、无反思的本性,它妨碍我们接受国际通行并在正常的公民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普世价值原则,总觉得那种原则是某些敌对族群的阴谋诡计。所以,我们今天除了在制度改革上要进一步深化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在思想意识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用人所皆有、人所固有的理性思维重建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8.
朱澄 《中文自修》2006,(11):9-9
我们处在一个相对矛盾迷惘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原有的三纲五常早已被新鲜的文化格局破除,但我们依然缺乏健康新生的文化秩序。我们便在这般环境中享受着流行文化的声色刺激与绚丽光鲜的包装,在这平庸与浮躁中寻觅成长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巴图 《林区教学》2010,(5):104-105
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王晴 《师道》2008,(6):23-23
人性,即人之本性也,人之为人之本质属性者也。古人多谈性之善恶,然善恶判断主要依传统儒家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合于此规范者即为善,否则为恶矣。然人性果真有善恶之分乎?已有之伦理规范是发于人之内在之性而成,还是以统治之便而外加于人——即对人的一种外在规定乎?纵观中国传统思想之流变,尤以儒家为重,足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