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阶     
<正>台阶是成长的印记,更是爱的见证……——题记两段台阶藏在繁花中,若隐若现。幽香扑面而来,一丝一缕地牵引出埋藏在记忆里不深不浅的往事,历历在目,恰似昨天。儿时,不谙世事,瞒着奶奶偷偷从台阶上跳下,却不慎跳空,把脚扭着了。捂着脚踝坐在台阶上哭得撕心裂肺,泪眼朦胧地望着远处的奶奶几乎是扑了过来,她疾驰的臃肿的身体如此明朗地定格在脑海里。  相似文献   
2.
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3.
恋恋青蛾     
<正>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对镜绾青丝,深拜楼心月。此番若离去,后会再无期。[青蛾]夜凉如水,月色如霜,庭院深深深几许。花随风坠,满地梨花的雪白间夹着几瓣血棠的落红。当入暮清寒的夜风缠绕着花香,吹进那片破旧的院落时,苏离正伴着一豆星火伏案疾笔。纵是夜深露重沁肤薄凉,然那张俊雅的脸庞上,却依旧点染了几许清晰的薄汗,氤氲着一片水光自额际汩汩流下。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一则关于父亲打死抄袭作业的女儿的新闻报道令人触目惊心。据悉,该父亲是杭州市的一名保安,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经常亲自指导女儿的作业。这位父亲发现11岁的女儿抄袭作业后勃然大怒,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暴打,最终导致女儿死亡。这一事件引发我们诸多疑问和无限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  相似文献   
5.
李冬 《师道》2015,(3):4-5
在寒冷的季节,夜似乎能感受到人们对它的企盼,带着它独有的安逸,静静地笼罩繁华喧嚣的大地。此时,我已将家中的琐事收拾停当,和女儿坐在窗前,欣赏那神秘、安静的夜空。"妈妈,妈妈,你看天上的星星,好漂亮啊!"女儿一只手拽着我的胳膊,另一只手指向繁星点点的夜空。"是啊,好美啊!"我搂着女儿,嘴里叨念着,想起了儿时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春天得到了最多的称颂。而我竟敢说春天不是一个"好季节"。我有什么理由"贬损"她呢?你想想,人们为何喜欢春天?无非莺飞草长,无非春风又绿,无非人面桃花。人人称颂"春暖花开",那是只知其"妙",不知其"辛"———有一年初春,我坐在大学一楼寝室的窗前,听任海上来的带着些许腥味的一阵阵暖风,吹透了我的胸膛。楼上,不知是谁在播放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再来》。我突然回想起童年在山间田埂边看到的春日场景:坡上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清冽的几道山泉汇集到大溪里,哗哗作响;田地中,我的舅公一家人站在泥水里,忙着播种。这样的场景看  相似文献   
7.
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精细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这一切合并成一种浑厚的气息,这是民间的气息,也是古  相似文献   
8.
<正>"教师也是人"这句话是从"领导也是人""移植"而来,言说者的初衷主要是希望人们用平常心、客观视角来看待和评价教师这个群体,不要总是用超高的标准和要求,用变异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评判教师这一群体。假如是从生活要求、工作状态和常人情感的角度来看,从打破教师职业神秘感和"师道尊严"威势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9.
<正>当即,我和小资女真的是外焦里嫩。居然还有人有"你打啊"这种奇妙的要求……我们俩面面相觑,然后一齐叹了一句:"这要是我爹……"这要是我爹,不一排大耳擂子刮刮响才怪。所以戴玉,她根本就是欠揍,从小没挨过打,以为世界是她的。其时我们听了戴玉的介绍,还以为她是吹牛夸张,因为以我和小资女这种素质,是说死也不  相似文献   
10.
正从小吃土豆长大,今天依然爱着土豆,三天两头不吃土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回想我吃土豆的人生履历,可见我成长的过程,可见时代的变迁,可见社会发展的脚步。庄户人更是离不开土豆,热爱土豆,土豆是他们一生的依恋,土豆是他们心中的歌。在我们村子里,管土豆不叫土豆,叫山药,但是土豆的名字我还是在村子里听到的。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贫穷写在每一个人脸上,因边境紧张,土豆成为军需必备品。每每在秋天收获土豆的时候,我们就站在村口瞭望,当一辆辆军用大卡车出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