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女人四十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接触网球开始,就一直相信东方女性在这项运动上的天赋。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某项竞技是需要一张隔网的,那么我们就似乎与生俱来的精巧,和巴西人之于桑巴足球一样。再如果,隔网以外还需要一把拍子,我敢说,这项运动迟早将被中国人统治。雅典奥运会见证了我果然有那么一点"未卜先知"的能力,2006年的两座双打大满贯奖杯  相似文献   
3.
《音乐世界》2010,(14):146-147
虽然说近两年,健康感十足的小麦色肌肤已经渐渐的成为了爱美女孩的选择之一,但是对于传统的东方女性来说,美白才是丝生在坚持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化的写作倾向也均一脉相延;《当代》推出的是老作家莫怀戚的《白沙码头》,小说颇具地域特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群”的“不一样的生活”,可惜,作家对“麻辣人生”的展现缺乏相应的“麻辣笔力”,未能产生令读者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6.
三点导读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之家的濡染.父亲精心的雕琢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女建筑师、女作家。也因着当代三位天之骄子(建筑学家凝思成.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的陪衬,她的生命一直上演着东方女性的传奇。地用淡雅、朴素、灵性的心捕捉着中国历代建筑的精髓,创造着诗歌的华章.感受着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旗袍     
旗袍——清代的旗女之袍,满族女子的长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上海风靡一时,女人们均以穿着旗袍为美,她一跃为中国的国粹,那为什么今天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穿它呢?  相似文献   
8.
自人类社会走出母系氏族社会以来,历经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女性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文化熏陶下的社会地位———躲在男性身影的背后,依靠自然赋予女性的繁殖的能力,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人类的生命个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善着  相似文献   
9.
360°NEWS     
全球最美脸蛋杰西卡登顶 美国和加拿大研究团队计算出人脸最新的黄金比例公式,最符合的是好莱坞女星杰西卡·阿尔芭。该团队进一步指出东西方黄金比例存在一定差异:西方女性为眼睛到嘴巴占脸长36%、双眼距离占脸宽46%;东方女性则是眼睛到嘴巴占脸长33%、双眼距离占脸宽42%。  相似文献   
10.
在《小城三月》中,我们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我们感受作者难以排解的寂寞情结和迷惘之感。悲凉与寂寞笼罩着全篇作品,使之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