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图归纳出《红楼梦》中用以构筑男女婚恋关系的几类物象,探寻它所折射的古老婚俗文化,并寻求它在古典文学中的印迹。  相似文献   
2.
唐龙 《中华武术》2002,(11):54-57
1.著名传记故事影片《李小龙传奇》,香港恒生电影公司1982年出品。导演:吴思远。主演:何宗道(饰李小龙),小麒麟(饰小麒麟),叶准(饰叶问),赵志凌(饰陈教头)。  相似文献   
3.
东江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学术人才辈出.悠久的学术历史,形成了东江地区独特的学术风尚.东江传统学术风尚的特点表现在:学术思想的包容开放、学术精神的开拓创新、学术关怀的经世致用、学术人格的刚正独立、学术研究的地方特色、学术倾向的人文重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长启 《收藏》2008,(8):31-32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品中有两件雕刻有角抵图的上马石。其一麒麟纹上马石,二层台阶形,宽51厘米,长102厘米,前高63厘米,后高32厘米(图1)。上层正面雕兽面,兽面双耳竖立,粗眉,巨眼,宽嘴。两侧面分别雕山石麒嶙纹,麒麟昂首挺胸,曲腿欲起。下层正面雕盛开牡丹,两边各有一乐人抱一乐器演奏。左右侧边各分3部分,雕飞鸟、走兽与卧兽,后侧面雕麒嶙回首纹。下为束腰,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卢俊义的绰号“玉麒麟”源于中国文化中的麒麟意象。卢俊义虽然武功超群,气度过人,忠于大宋王朝,但他对底层社会了解不深,缺少仗义疏财之举,难孚众望;又猎奇好名,刚愎自用,思虑疏阔,识人能力不足;金圣叹视之为“骆驼”式人物,张恨水目之为“土骆驼”。但金圣叹又颇钟情于“玉麒麟”,在金批《水浒传》结末,安排他承当“惊恶梦”的主体;金圣叹基于麒麟意象,让“玉麒麟”回归于传统的忠义伦理境界,寄托深沉;这一删改应是暗含了史书“下至麟止”之意。  相似文献   
6.
金星人真好。那年冬天有酷寒袭来,我常常沉浸在这种浮想里。信息产业高中的寒假比预想的更苛刻,如果连这种浮想也不陷进去的话,真就无法忍受了。难熬的冬天,加上我要奔波于几个地方打零工。从一大早开始在地铁站一家排骨店的厨房干到很晚,黎明时分要辗转于三个校区的公寓搂里——送报。  相似文献   
7.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8.
周利成 《中国档案》2016,(12):80-81
2016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前不久,在天津市档案馆馆藏中,笔者发现了1947年12月《中国内幕》第二期曾刊发的《张学良能出山吗》一文,详细记叙了从西安事变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学良漫长的幽禁生活和几次重获自由的机会,而文章中披露的张治中、宋子文、莫德惠等人多次探视张学良的细节和对话,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露马脚”为什么偏偏露的是马脚而不是别的动物的脚呢? 事实上,在明朝之前,元杂剧《陈州粜米》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个俗语:“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再往上追溯到唐代《朝野佥载》一书中讲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故事.杨炯恃才傲物,谁都看不起,见了当朝官员就叫他们“麒麟楦”.  相似文献   
10.
惠州、广州等地沦陷后,东南亚惠侨发起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5月,根据各方报告,国民党断定服务团已为中共占据并实施中共之活动,因而对服务团的态度由初期的赞扬转变为监视、设法取缔。1940年1月,国民党广东军队取得第一次粤北大捷,加之日益浓厚的反共氛围,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制造了"博罗队事件",以此作为解散服务团的前奏。事件发生后,成员逐步流入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抗战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