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菲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31-132
追溯客家的渊源,它原本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由于战乱或其他政治、经济等原因,秦汉以后,尤其是西晋以来,客家的先民大量南移。据历史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中原  相似文献   
2.
暗送秋波、临去秋波、秋水盈盈、望穿秋水、秋水伊人……这些与秋有关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词典里也有相应的解释。如暗送秋波:秋波指秋天的水波,明媚清澈,用来形容美女的眼睛和目光,暗送秋波就是指暗地里眉目传情。临去秋波:是说临别时的回头一顾,依依难舍。望穿秋水:秋水指的是眼睛,眼睛望穿了,思念是何等的深啊。这里的秋波、秋水都是指秋天的水波清澈,但为什么秋水会清澈,词典里却没有解释。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汉初 《钓鱼》2007,(4X):30-30
今年是个冬暖春寒的年头,从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原地区2006年12月中旬至2007年2月中旬,平均气温为3.1℃,比常年偏高1.4℃。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比常年偏高,被称为“暖冬”。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收藏界》2014,(11):F0002-F0002
河南省南阳市人。1981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4年10月转业至河南省外经委办公室工作。从年轻时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品,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各类文物艺术品,藏品以元代以前的中原地区的古陶瓷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7.
探秘中国剑文化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金属短兵器中,以刀、剑的历史最为久远。刀和剑的形状各有差异,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刀是单侧刃,而剑则是双侧刃。据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青铜刀应以属于仰韶时代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和马厂文化发现者时代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中原地区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广泛。洪水肆虐,冲没民众的田粮、衣物、器具、房舍。大量灾民风餐露宿,腹无食,体无衣,住无所,惨苦情形不堪言表。救灾贵在救急,为稳定社会秩序,救生保命,历代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衣物等赈济灾民,尽可能地解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10.
《小消息》报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河南省委(后为豫鄂边区党委)创办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我党领导机关最早创办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它积极宣传党中央的抗日主张、方针、政策和政治路线,给中原人民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鼓励军民抗日斗志,开创中原地区敌后抗战新局面,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小消息》报之所以能够顺利刊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为《小消息》报提供了客观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1922年9月13 日,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在上海创办《向导》周报,这是中共中央第一张机关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向导》报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