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与白居易齐名,世人称他俩为"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对他创作的诗词甚是推崇。刘禹锡广为传诵的作品非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相似文献   
3.
张籍是中唐时期伟大的乐府诗人,现存诗433首.通过对其诗用韵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可以看出张籍诗歌用韵的一些特点,这对研究中唐时期的实际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诗歌理论家,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诗式》一书,不仅总结了唐代诗学理论,还对诗学精神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成为唐代甚至整个诗歌史上一部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的重要诗学论著,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堪可与《文心雕龙》相媲美的诗学论著,学界研究却显得十分落寞,既有研究成果只着重其中一般的诗格诗法研究,且大多集中于小篇幅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赵嘏古体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戎昱之诗,大多为怨愁之声,或感事伤时,衣民生之多艰;或悲愁忧思,吧人生之苦辛,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屈宋式的生命翔,追根溯源,戎昱诗近承杜甫,远承屈宋。  相似文献   
7.
中唐宫词与中唐士子人格两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宫词,在中唐时期十分兴盛。中唐宫词从前期如火如荼的“新乐府”中游离出来,从纵向上看,它不同于齐粱到盛唐的“宫怨”;从横向上看,它在“元轻白俗”和“韩孟怪奇”两种诗风的夹缝中另辟蹊径。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宫词创作主体——中唐士子人格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8.
寒山,中国最特立独行的一位诗僧,大约生活在中唐时期,长安官宦人家子弟,少年时代饱读诗书,本走科举人仕之路,然屡试不第,人仕无门,穷困潦倒。他受家人冷落,妻子疏远刺激,愤然出家,四处云游,三十岁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国清寺附近之寒岩,自号寒山子,  相似文献   
9.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10.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