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祭肜,后汉初之名臣,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许昌)人。早孤,以至孝见称于乡里。其从兄祭遵,字弟孙,乃后汉开国元勋,曾从光武帝平河北,以功拜征虏将军,封颍阳侯。光武帝时,祭肜以从兄故拜为黄门侍郎。后汉初年,边疆不靖,尤以北患为烈,匈奴联合鲜卑、赤山、乌桓等北方少数民族,数度进攻塞内,成为中原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时势造英雄,危急时刻,祭肜的才能显露出来。朝廷拜他为辽东太守,镇守东北边陲。他以寡兵敌众强虏,破赤山,摧鲜卑,挫乌桓,威声震于北方。自是匈奴势衰,边关无警。祭肜镇守辽东几三十年,显宗嘉其殊功,征为太仆,赐金、马、衣、被,委以…  相似文献   
2.
(出示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作战路线图)师:北征乌桓,是曹操为了平定北方的最后一战。这场远征,几经波折,原计划经过碣石山,走平坦易行的滨海道,后来遇上大水,只能改道;换成从卢龙塞出塞,但这条道路非常危险,群山峻岭,又常年失修,给行军造成极大的不便。好在一路没有遇上敌人,总算顺利。快到目的地时,先锋骑兵在白狼山被困,乌桓军队主力前来围攻,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即使后来曹操获胜了,他也感叹道:“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意思是这场战争侥幸获胜,是上天相助。从此,他的军事版图更加巩固,实现了北征的目的。获胜归途中,曹操来到碣石山,写下《观沧海》。你们认为此时,曹操的心情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马长寿先生提出的,乌桓人分布于老哈河流域时期,其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观点,本文根据30多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以及历史记载等,论证了当时的乌桓,其社会经济应以畜牧狩猎业为主。南迁十郡塞内以前,乌桓游牧狩猎民的主要财产及生业不但以畜牧、狩猎业产品生业为主,当时他们甚至还不能适应定居农耕地区的“水土”以及生活习惯。同时认为,在马长寿先生的潜意识中,也认为当时的乌桓社会经济以畜牧、狩猎业为主,而史文断句也是造成马长寿先生的笔误,从而形成了这个值得再探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破灭后。乌桓即活动于历史舞台,直到东汉末年记载连续不断.鲜卑至东汉初年才出现于史书,之后塞外乌桓和陆续出塞的及东汉北边郡县南迁后留在原地的乌桓都没再以乌桓这一族名露面。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的同时,乌桓在有可能强盛于塞外的情况下,仅因东汉皇帝“以币帛赂乌桓”就降入东汉十郡塞内。基于以上史实本文认为,西汉时鲜卑没被载入史籍是因当时他们非常弱小不能引起中原的注意。后因中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之东胡及其他语族人口的大量并入,鲜卑才得以强盛。  相似文献   
5.
人民厌恶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是根本原因。曹操以耕战政策作为“定国之术”,注意恢复发展生产,受人拥护。曹操尊重人才,争取民心,是平定乌桓,统一北方,统一全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前此对鲜卑族的研究,由于材料不足,确有一些问题无法深入下去。现在由于考古发现积累日多,研究鲜卑自身的问题逐渐有了条件。我们在本文中对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讨论,就是依据考古资料来进行的一个尝试;同时也将目前尚混淆于鲜卑文化中的乌桓(丸)文化提出来,作一个考古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曹操于207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曹操这一功业的实现与其杰出的军事斗争谋略密切相关。在曹操创业之初,其军事斗争谋略并不成熟,发生了诸如征徐州那样的重大失误。196年之后,曹操集思广益,依靠众谋士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形成了远交近攻、分化对手、先弱后强、慎谋袁绍、先北后南、全定河北等功效特别显著的军事斗争谋略。  相似文献   
8.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