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星 《档案时空》2003,(6):11-12
一、档案文献鉴辨学释义 档案文献鉴辨学,又称档案考据学,是从考据学发展而来的,为了区别于原有的考据学,而将之命名为档案文献鉴辨学。 档案文献鉴辨学,是以历史的观点考察伪误档案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总结运用传统的经验方法并结合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深入系统的作品并不多见。由于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局限,长期以来,或受文字狱成因说的影响,或沿袭学家旧说,造成有些学者对考据学的评价偏低,甚或据此否定整个考据学的价值。那么,考据学的功用和价值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考信于六艺”一语,近2000年来一直被理解为指史料考证而言。本文认为这种理解犯了“时代错误”(anachronism);在司马迁时代,学者尚无考据学意识。但是这句话具有“超考据的”、“义理”方面的重大意义,应当把它理解为:以“六艺”作为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的理论前提,作为辨别一切非“六艺”史料在义理上的是非的标准。“六艺”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石明芳 《图书馆学刊》2006,28(6):62-63,68
各地到苏州来从事工商业的外地人往往以同乡为纽带结成商帮,徽商就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徽人融于苏州的生活,有的数代相聚相传成为望族。徽籍藏书世家随着苏州私家藏书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随着苏州私家藏书的盛行而发展,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是吴地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周爱萍 《湖北档案》2005,(10):39-39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问家,精于碑版学、考据学、训诂学、音韵学、舆地学以及目录之学。一部《水经注疏》使我们对他的舆地学造诣佩服不已;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 ,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 ,考据学发展至鼎盛 ,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 ,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 ,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 ,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 ,反对为考据而考据 ,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8.
杨慎以考据之法治《选》,对开启清代实证性的《文选》学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其著述中涉及对《文选》典故的考辨、地理的考订、正文的校勘、语词的训诂等诸多方面,并对李善注、五臣注进行了补充、纠谬等工作,对五臣注的态度还相当通达科学。另外,他还议及了《文选》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有的识见对今天的《文选》研究者仍有启发意义。杨慎治《选》取得了重大成就,应引起当今《文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俞正燮考据学思想的研究目前集中于对《俞正燮全集》、考据学文献学成就、俞正燮考据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总体性研究以及与其他思想结合研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乔辉 《语文知识》2012,(3):49-51
我国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主要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文选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文选中多涉及语义、句意不详之处甚多,我们在讲授时就需运用传统考据学来对其进行分析、考证。文章欲从教学的实例出发,分析探讨在古汉语教学中乾嘉汉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