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伊沙以其卓异的写作姿态和风格,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身份驳杂不一,结合诗作分析他诗歌写作的三重身份:痞子、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并简要论述这三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伊沙诗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故事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丽、悲哀或是挣扎,留在索索心中的是沉甸甸的思索和永久的回味。或许,这就是伊沙选择儿童视角叙述的高明之处,这独特的叙述情绪反倒让读者觉得更有情趣和意味。2007年上半年十大坏书榜上,伊沙的《中国往事》榜上有名。并列其中的还有王朔的《我的千岁寒》、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下)等。在我看来,把《中国往事》列为坏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此书的内容并非当下风行的谋杀、悬念、食色和婚外恋等等,语言还是老老  相似文献   
4.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5月19目生于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西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我的英雄》《车过黄河》,长诗《唐》等。这里,选择他的《长安人》和《车过黄河》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5.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伊沙诗歌在中国当代新时期诗坛的位置与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生成受到中西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在吸纳诸多营养的基础上,伊沙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熔铸诗篇,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此外,伊沙诗歌在救赎与沉沦之间徘徊的悖论性处境、优长与缺失并存的两面性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伊沙被誉为解构主义诗人。伊沙诗歌《母语》存在着一种隐秘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即关于"汉语"与"英语"、中西方话语权弱与强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该架构在《母语》中占据着主导因素,并达到了最大前推化,继而其语言的审美性得到了最大的后推。对占据伊沙诗歌主导的二元对立的智性架构的挖掘,有助于读者把握伊沙诗歌的美学特征及其艺术魅力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布考斯基逝世翌年,其诗歌开始经由伊沙的翻译正式进入中国,并越来越多地被国内读者和研究者重视。伊沙坦言布考斯基开启了他诗歌写作的第二个阶段,通过接受布氏的影响,伊沙的诗歌创作成功地支撑了伊沙所声称的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