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2.
本对“渭生的忏是对中国封建传统爱情的深刻反省”和“渭生与子君存在着化隔膜”两种观点提出了商榷,探讨了鲁迅于20年代中期对婚恋,妇女解放等问题的深广思考。  相似文献   
3.
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并关涉其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性别意识问题上存在误区。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改变传统无性别教育状态,从多个角度切人性别意识教育。以《伤逝》的教学为例,通过探讨小说中的性别文化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启示.说明大学语文课渗透性别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小说《伤逝》进行分析。从叙事语法看,文本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子君与涓生的性爱故事;运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表现了涓生失去子君后的懊悔心理。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生存境遇说。它认为人的实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境遇中的存在,人并没有选择他的那种特殊境遇(在其中发现自己“存在于世”),但是他发现自己受到一个陌生而敌对的环境的压制和包围。人的境遇的界限不仅是一种物理性质的界限,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性质的界限。在某种情绪中人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他周围环境的因犯,而且觉得受自己变化的情感的限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6.
伤逝》和《寒夜》中包孕着如火的热情和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都体现了对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睿智审视.在对人性的细致开掘中展示出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7.
<伤逝>叙写了子君和涓生这一对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历来多认为是社会因素.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方面揭示二人的爱情悲剧,即:这是一对孤独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8.
伤逝》和《寒夜》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学大师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涌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伤逝>自发表以来.就有许多研究者从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启蒙、女权主义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试图避开以上切入视角,从婚姻家庭中两性关系的角度解读<伤逝>,探究涓生和子君婚恋悲剧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伤逝》具有反讽语义结构,渭生“忏悔”姿态有可颠覆性和可谴责性,“吉兆胡同”含有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