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 “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夫习练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合文化规矩之“中”与合自我天赋天性之“中”的功夫技艺中实现身心改变并生成身体主体,身体能力成为武术主体自我确证的依据,这是武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也是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江光亮  熊葵 《新闻知识》2005,(11):87-90
新近出炉2005年上半年凤凰卫视集团业绩报告显示:凤凰中台继续保持其为最有创意和最受华人观众欢迎的频道之一,在风凰集团频道综合满意度及人气指数排名连续三次位列榜首,六个月创收约4.54亿港元,占集团总额76.9%,依然是凰集团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其中“风凰大视野”“口述历史”等历史特色栏目,“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及自任何其它渠道所无法得到的视觉体验”,  相似文献   
3.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述薛福成倡导西学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洋务巨擘"薛福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破除阻力,倡言西学,构建了诸多理论,如"体用"道器"论、"西学中源"说、"西法为公共之理"说等,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对孟子“性善”论相关问题的争论一直绵延不断,近年来又被学者们一再提起。其争论不仅涉及孟子所说“善”的界定,也涉及孟子性善说立论的逻辑根据、思维路径等,由此引出孟子所说的“善”是“本善”还是“向善”、抑或“心有善端可以为善”等问题。应该说,这些讨论对于深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很有意义。不过笔者以为,其中有些观点在方法论上陷人...  相似文献   
7.
8.
《西铭》之作明理一分殊之道、体用不二之理,贯穿着孝道的思想内核。其孝道逻辑由宇宙论本体的彰显,到化成社会政治之中的教化流行,再到通过个人的修养而实现的复摄归体,实现了体用圆融,显示了其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作用。通过对孝的体悟与践行,人就会最终实现如张载所言"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崇高境界,整个社会也将达到和谐、友爱的"大同"。这是张载所期望的目标,也是整个中国儒家思想所要实现的全部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7):61-68
刘峰杰教授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中以审美与功利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一种审美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文学本体观呈去政治化倾向。用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哲学观看文学性质,将有助于打破文学性质审美与功利的二元对立,消除文学理论界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同时为文学性质、文学本质等问题提供一种非形而上学方法,让文学理论界看到文学性质和文学本质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体用不二是王弼哲学体系一以贯之之道。这不仅体现在王弼的本体论思想上,而且还贯通于王弼的解易方法论,以及“圣人有情,应物而不累于物”、“名教出于自然”等伦理学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