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979篇
科学研究   18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5篇
综合类   79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7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泉 《语文知识》2002,(2):46-47
任何客观事物(包括情感)都有一个“度”。这个度反映在思维(内部语言)方面可称“维度”。这个“维度”现下虽已经引申为“在总本内部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仍有“刻”度、程度、力度、限度、幅度”等的表述。在语言运用中,为了比较恰当、妥贴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还要有一个“适度”。这个适度,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归结为“适应”。适应的对象是“题旨情境”,就是要适  相似文献   
2.
以伦理学的视角,对竞技运动的伦理基础及其技术化转向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竞技运动伦理的本质,论证了其伦理转向的三种原因:技术效益与效率原则的合目的性的展现、量化记录超越与优胜原则的合目的性确立和负向价值的合目的性等同。  相似文献   
3.
朱英贵 《都江学刊》2001,13(3):38-47
本从汉语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语境和语体的内部分类,及其在汉语表达中的作用,分为上下两篇,此为上篇,就两类语境和四类口头语体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俄畅销期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在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营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绿洲,是发展中国家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中心提高公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百科全书从体例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类历史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现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随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当今到了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目前,科学知识一方面向着综合、交叉发展,已到了综合科学时代、交叉科学时代;另一方面是向着纵深发展,分支学科愈来愈多、愈来愈细,例如数学已发展成为具有100多个二三级学科的数学科学体系,经济科学已拥有二三级学科近200个,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现已有大小学科达8000多个.23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撰写了<工具论>、<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修辞学>和<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志>等,铸就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古代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着修辞和语言哲学,就修辞和修辞学的归属,修辞的定义,修辞是否贯彻语言生成的始终,语言里是否存在修辞的零形态,以及“修辞用多了成为语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希杰先生把得体性奉为修辞学的最高准则.他的这部高等院校文科选修教材<修辞学导论>,以语言风格的得体性,教材内容的得体性、习题的得体性奉献给人们,体系完整,详略得当.既有科学性、严谨性,又表达了生动性.  相似文献   
8.
以经验性为特征的翻译的传统研究方法无法促成翻译理论话语的体系性发展。翻译研究界一贯的理论思维简化与学术品味欠缺正好反证了积极研究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成果,借以拓宽研究视阈,更新理论内涵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相似文献   
9.
10.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