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明后期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作为公安派“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学思想深受他的兄长、公安派主帅袁宏道的影响。因为袁中道生年较晚,对后期公安派的流弊认识颇深刻,故他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通骑驿于公安、竞陵”的调和色彩。研究袁中道诗学思想,可以为认识中晚明诗学思想的转型及其时代特征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李贽文学思想与心学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 2 0世纪以来心学与李贽文学思想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文章从心学思想与李贽研究的整体状况、李贽及其童心说与心学思想之关系、李贽与公安派之关系等几个方面 ,对前人的研究成就、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理论是自觉的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艺术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艺术散文所抵达的成熟之境。  相似文献   
4.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  相似文献   
5.
袁中道作为公安派最后的掌门人,他自身的生命态度和价值立场与袁宏道以及他自己的前期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与当时的文化语境的改变有直接的联系,并由此导致了后期公安派激进立场的弱化。  相似文献   
6.
李贽曾以"胆力"、"识力"称许公安派主将袁宏道,而公安派诗学的基本理念恰好与李贽的期许对应。所谓"独抒性灵",表现的是"识力",而"不拘格套",则是"胆力"的鲜明体现。并非偶合,李贽的历史功利主义以挑战禁忌为宗旨,公安派诗学同样以挑战禁忌为宗旨。当李贽因挑战禁忌而不得不自刎于狱中之时,也就是公安派收敛锋芒之日。对李贽与公安派这种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深入理解晚明文坛和晚明社会。  相似文献   
7.
马杰  陈学通 《文教资料》2006,(23):74-75
袁宏道在文学观上主张任性而发,崇尚真情个性,这是由他追求自适超脱的人生观所直接决定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接受了泰州学派、禅学和李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纯任自然,不违本心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公安派是晚明一个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关于它的成员,明清时期的一些研究著作已有涉及.随着公安派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现代学者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对公安派成员的考察,但公安派的成员到底有多少,尚不清楚.笔者以公安三袁为中心,根据所考成员与三袁的关系、所考成员文学创作的情况及三袁对这些人文学创作的评价,对公安派成员进行了初步认定:公安派成员大约有45人.  相似文献   
9.
公安派在湖北公安县时期属于它的发生期,相对于这个流派的整个兴衰演变过程,这一时期仍显得意义重大。在公安派的发生期中,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是主要成员,他们自己尚无足够的能力组织起诗流派,而主要是接受家族成员和外祖父及舅父的的影响,同时,三袁兄弟也在努力进取以图将来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吏隐心态表现为在官场中追求适意与超越的人生,它是公安派副将江盈科仕宦生涯的基本处世模式。同时,他的这一心态存在着“吏”与“隐”的二元冲突。吏隐心态既是传统文化的投射,又是时代思潮的心灵折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