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配合中文本科开设的"现代汉字学"课程,介绍有关传统的"六书"知识,及部首的表意功能,并对新六书六书的传承关系做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2.
分散识字是苏派识字教学的最大特色。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彰显这一特色;1、引进文字学,2、编著工具书,3、继续改革识字教学,包括编写实验教材、传授科学教字方法、培训师资等,以彰显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苏派特色。  相似文献   
3.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宧光是明末著名学者,其《说文长笺》为明代文字学之巨著。自清以来,此书备受指责,而遭学者冷眼。从传统语言学发展史来看,它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是阅读古典文献的障碍之一,通假成因较为复杂。有以简单易写字替代笔画繁难的;有追求古雅而刻意存古的;有以委婉代避忌的;也有由于古今方雅语音变化而通假的;还有协韵通假。文字通假是汉语准确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是汉字趋向表音化、简化的反映,也是汉语变化的真实记录,是我们研究汉语语言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秦岭 《考试周刊》2015,(2):159-160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文化渗透上,实际上,汉字水平是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汉字教学日益成为汉语对外教学的一个难点。了解汉字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利用汉字造字法进行文字部分相关教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我与书艺     
近年来常有年轻人来问我怎样学写字,或怎样能将字写好,我总答道:我虽喜爱此道,却不是此道内行。这往往使对方失望,或不满意以为我故弄玄虚,殊不知我说的是真话。我喜欢两周大篆、秦之小篆,但我碰都不敢碰,因我不通六书,不能一面检字书一面临摹。研究魏晋人书法,自然以阁帖为经典,然从辗转翻刻本中摸索前人笔意,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是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写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是在现行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识字量大,而且很多字形复杂的合体字已经出现,写字教学易出现费时低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汉字的构字原理,使识字教学变得愉快、简明、轻松,从而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基础上对《说文解字》的释形体例进行详细阐述,其释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六书理论。  相似文献   
10.
诗"合韵"是甲部字在个别情况下以其另外一个音与乙部字押韵的情况。"合韵"并非异部音近押韵。由于合韵字在个别诗句中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出现合韵字与所协字在韵部系统中是异部的现象。合韵之"分""合"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