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13702篇
科学研究   585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862篇
综合类   176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22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1149篇
  2013年   953篇
  2012年   1023篇
  2011年   1127篇
  2010年   1002篇
  2009年   922篇
  2008年   1202篇
  2007年   769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735篇
  2004年   927篇
  2003年   1303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529篇
  2000年   57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人 《上海集邮》2003,(3):28-29
2002年的纪特邮票达27套,是多产的一年,新老设计者共19位。其中,特种邮票24套,占全年的89%;纪念邮票3套,仅占11%,有所下降。印制工艺方面,仍以影写版为主,有17套,占全年的62%;胶印、影雕各5套,各占18%。 3套纪念邮票都是人物像,模式固定老化,几无集邮者表示欢迎,批评声一片。《古代科学家》照搬生肖票"一明一暗"样式,十分生硬。  相似文献   
2.
朱军 《上海集邮》2003,(3):20-22
第27届联大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同年6月19日至7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许多国家积极参与活动,发行纪念邮票。 国际妇女年徽志为一只和平鸽,鸽子中央以女性的生物学符号描绘,尾部为象征平等的等号,诠释了  相似文献   
3.
杜昱 《集邮博览》2003,(4):28-28
天然橡胶18世纪就已经发现了,直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才首先用于套鞋和雨衣的涂层。然而这些涂在衣、鞋外面的天然橡胶天热时总是粘粘糊糊的,寒冷时却是硬梆梆的失去了弹性。要使天然橡胶、硬而不粘,富有弹性,当时不少人做的所有尝试全都失败了,天然橡胶仍然是要么粘乎乎,要么硬梆梆,无法扩大用途。  相似文献   
4.
邮简上印的邮资是该邮简邮资已付的标志,目前,我国邮界对此标志的称谓尚不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邮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新邮件或编纂的书刊均称其为“邮票图”。台湾邮政以“邮资符志”称之,港、澳集邮界对它的称谓大多与台湾相同,但也有称之为“邮资图案”的。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邮票全集(邮资封片简卷)》也使用了“邮资符志”这个称谓。内地一些集邮家多次撰论证称“邮票图”有不确切之处,认为“还是称邮资图好”。目前,对这邮资已付标志称“邮票图”或“邮资图”,还是“邮资符志”仍未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5.
谈埃及,不能不提到艳后克莉奥佩屈拉七世。莎士比亚的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盛演不衰已近400年。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故事片《埃及艳后》,也倾倒了各国的影迷。不过,埃及留存的与艳后相关的古迹,不是很多。在尼罗河中游的丹达腊市,一座哈物尔神庙的南侧墙上,可见到克莉奥佩  相似文献   
6.
2003年6月30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一套4枚连票形式的特种邮票《网师园》,其中有一枚邮票的名称就是网师园内名的一景殿春簃。你知道否,殿春簃与美国的纽约还有一段友好的情结呢。为什么一个江苏的苏州,又是苏州众多园林建筑之一网师园,而且又是园里的一景会与美国名的城市纽约联系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水陆 《集邮博览》2001,(11):37-37
新中国粮票是一种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是空前绝后的历史物,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二货币”。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射影对应为透对应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慨叹生命的短暂,忧叹岁月的流逝,这是哲人骚客常有的情怀。庄子生死齐一可谓达观,但仍有“人生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孔子,也曾对时光的流逝不返有过深沉的叹惋:“子在川上日: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感叹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怅惘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