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舜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也是20世纪《史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专著《史通平议》,注疏与评议相结合,在内容上较前人著作更为丰富。他将《史通》置于中国古代史学演进的路径之中,高度评价其史学批判性质;并以褒举其精华,亦不护其短之态度,公允评价刘知几史学批评得失。  相似文献   
2.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表现了他对经书怀疑的经学思想。这是对官方统一经学思想的背离。他疑经的立足点是对史实的追究,但并不是要推倒经典的权威地位,主要意图是要求重新解释经书。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4.
争正朔、辨华夷是中国古代史书写作的一大特色。作为史学理论家的刘知几亦难逃其影响,但《史通》相关篇章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非但不囿于传统,且与之颇有歧异。细加研究,方发现刘氏对此问题一直在思考、反省和探求。依笔者所见,刘知几更倾向于用名与实是否相符的判断标准来考察、评价历史与史著。  相似文献   
5.
幾米是绘本艺术执着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他在作品中嵌入了缺失-补偿这一叙事结构。曾经病痛的经历让他专注于对当代都市人心灵缺失体验的书写,同时通过梦境叙事、陪伴者角色的设置实现了对种种缺失的诗意补偿。幾米作品深入到读者的内心世界,让受伤孤寂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抚慰,并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契合和共鸣。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7.
高壮  吴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9-141
刘知几《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观点和认识,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有“实录”“简洁”等史学编撰理论的探讨,也有文史关系的阐述。此书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史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史学家,刘知几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一定要善于考辨文献,并以大无畏的勇气,对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几乎所有史籍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批判,辨伪方法多样,开有唐一代疑古辨伪之风。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模仿是学习时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学习写作也离不开模仿.唐代史学家刘知口就认为"模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