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1918年,由蔡元培、吴稚晖、李煜赢诸先生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团体“华法教育会”,蔡元培先生任中方会长,李煜赢任秘书长。华法教育会主要负责输送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和负责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滞法的华工教育问题,当时在法华工约有十万之众。  相似文献   
2.
茶船古道是发端于明末清初,为输出梧州六堡茶而形成的一条独特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这条水上运输通道以茶叶为媒介,以船为主要载体,以上万公里的航运线路为纽带,在数百年间不断推动着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这条运输线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境内向境外逐步展开的递进模式,它在发展的高峰期与东南亚地区的大开发,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华工“下南洋”的风潮相伴相生,深深影响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消费需求。对茶船古道进行挖掘和研究,对于多视角多层面地了解中国对外文化交往和发展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05-1906的抵制美货运动为基本素材,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来探究其本源即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萌生、发展及其初步成熟,从而对其内涵及其影响形成更为明确深刻之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6-16
当地时间6月14日,一部反映加拿大铁路华工血泪史的电影《金山》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约克大学电影院举行首映。这同时是为了纪念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三年前正式对华人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作出道歉。  相似文献   
5.
《山东档案》2014,(4):38-38
8月20日上午,由青岛市档案局、市侨办、交运集团(青岛)分别联合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和《一战华工在欧洲》两个展览在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同时开展。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馆)长杜文彬,省政府侨办主任刘方会,市政府副市长刘明君等出席展览开展仪式。开展仪式由市档案局(馆)长潘积仁主持,副市长刘明君讲话,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尹明琴,交运集团(青岛)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永康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6.
林南中 《收藏》2014,(3):70-70
1847年6月4日,一艘载有206名契约华工的轮船从厦门起航前往哈瓦那港,这是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厦门与古巴之间的一次直航。古巴位于拉丁美洲佛罗里达和尤卡坦半岛之间的加勒比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通往墨西哥湾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自从哈尔滨工大的机器人出现在2011年的春晚舞台上之后,相信大家对大学里有机器人协会这事也已经不稀罕了。说"起机器人"三个字,每个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而这些印象往往都是通过荧幕展现。他们离现实生活中感觉很遥远。  相似文献   
8.
9月17日,由威海市档案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美国卡拉玛祖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举办的“一战华工国际学术会议”在威海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的华工后裔和滞留法国的华工后裔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参观了一战华工图片展和威海的英式建筑。  相似文献   
9.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中国政府举行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邀请多年在华工作的老专家、84位“友谊奖”获奖专家等1000多位外国专家与我们共度佳节。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代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向你们和你们的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10.
刘波 《历史学习》2001,(12):27-27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新教材在讲述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时,比之旧教材增添了“准许华工出国”一条。言下之意。清政府在这之前是不允许华工出国的。那么,历史的事实究竟如何呢?本对此略作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