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鲁南 《档案天地》2009,(4):29-31
宋还吾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教育家,1929年在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并邀孔子后人观看,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并一状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辱孔”演剧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仅数度惊动蒋介石,还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曹奕婷 《考试周刊》2009,(41):239-240
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使得女性承受了莫名其妙的贬斥,可是孔子当初的意思不可能是针对所有的女性的。先秦的"女子"除了指未成年的女性,还指女性中的"小人";相关资料显示孔子交往的女人中只有卫灵公的宠姬南子是这样的"小人",孔子骂的应该就是她。  相似文献   
4.
宋还吾。民国时期山东著名教育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辱孔”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5.
闫长丽 《寻根》2008,(2):42-47
1929年6月8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的学生剧团在其学校礼堂公演林语堂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邀孔氏族人观看,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子见南子”案。该案在教育界、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根据自己的孔子观和艺观,根据《论语》、〈史记》提供的材料,于1928年10月创作了“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这是林语堂一生创作的唯一剧本。发表后引起极大的震憾,在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以至政界引起一场短兵相接的思想大交锋,成为二十年代末思想战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南子在史籍所载的身份是卫灵公夫人,为后人铭记的多是因为风华绝代的美女之名。南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大约与孔子同时,《论语》《史记》中均有"子见南子"的史料记载。《左传》虽未及此,却记述了南子与卫国政治局势和政治走向的关联以及个人婚姻感情生活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从南子潜在的思想和显在的表现上看,对两性平等和两性平权的追求使她具有中国早期女性主义者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8.
"子见南子"是孔子去鲁适卫会晤卫灵公夫人南子的纯粹文化事件,却被后世儒生称为"最不可解者",也是当世诸杰和历代儒者倍感迷惑和试图破解的症结。名声欠佳的"寡小君"南子欲见孔子,囿于南子掌卫之势下的外围压迫、屈身"行道"的内在机理以及化解君臣嫌隙,延续儒家"道统"思想的考量,"子见南子"俨然成为事实,这既是对自身的一场博弈也是给予世俗的本来回应和诠释,应该从理性层面规避过尤阐释,揭示其内在发生的必然性和逻辑。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21,(2):73-84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孔子生平及周游列国事,下编介绍孔门传人的故事。在叙述故事中带着问号追索,带着思考交流。本书围绕孔子的种种"谜团",如孔子父母出身、为何要周游列国、子见南子的传说、孔子被三千弟子尊崇的原因等,进行了明白晓畅的解读,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中,卸下孔子神圣的外壳,重新认识一个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孔子,进而领会孔子思想在他的时代、在后世、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9年,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生了“子见南子”案,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国政府参与“子见南子”案的处理,反映出近代中国文化的讨论始终与国家政治诉求分不开,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国民党政治转型的激进迅速与文化转型无法“齐步走”的矛盾.然而,政治诡谲多变,与主流文化倾向有离有合,有同有异.政党政治兴起,新文化运动走向了学术思想与政治上“各种主义”的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