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半壁江山,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中学生增长知识学问、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却存在许多误区,一是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教师照搬教参和各种教材全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二是放任自流,虚假讨论。阅读教学中把问题抛给学生,错误地认为  相似文献   
2.
原野》是曹禺秉持着形而上的诗性哲学对宗法制社会家族复仇题材的一次考量。仇虎与焦大星之间兄弟亲情和家族世仇的情感焦虑,构成了《原野》的叙事主题。然而《原野》的审美价值更多地着落在它的副部主题上,正是有了花金子的参与,复仇的神圣使命才染上了情爱的野性活力,使涌动的生命得以冲破逼仄的喉咙,在残阳如血的“原野”直直放歌。也许是激情耗尽的缘故,花金子之后,曹禺再也没有完整地塑造过这样的野性女子。《原野》终成绝唱。  相似文献   
3.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  相似文献   
4.
是迎我静静地走进你的胸怀,你坦露的田畦里仍充塞着收获的垛影。清爽的风,一任我的思绪在你身旁徜徉,脚下的山菊花像金子般闪亮;风动的耧铃儿,似梦般轻柔的响。  相似文献   
5.
看风轻轻地职拂着大地,月白色的蒲公英花开满了原野。在这原野的正中间,有一座小小的房子。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5):F0003-F0003
教育随笔,让我们懂得反思微型课题,让我们学会研究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2008年来校考察时,曾留下这样语重心长的话。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就是按照“切实有效”的指导思想,以“低重心、小步子、不间断”的策略,引领教师走上持续发展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树的情结     
人的一生中,因为职业关系,会与许多事物结下不解之缘。譬如我,从前与路,现在与树,就结下了极其深厚的情缘。作为武警森林部队的一员,以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为使命,经常从事着护树、爱树、种树之类的工作,连续不断地增加着感情的积累,到时候就会冲破忙碌生活的堤岸,在记忆的原野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当我参加植树造林时,当我扑救森林火灾时,当我面对树端详其长势、揣摩其年轮时,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儿时爱树、种树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曲家金湘1987年创作的歌剧《原野》的音乐创作以人物为出发点,戏剧性呈现为手段,在主题设计、和声及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汲取了欧洲大歌剧的表现方式,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深刻揭示了剧中人性的扭曲压抑、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9.
秋乡 《新闻知识》2003,(11):21-24
2003年8月7日深夜,一场暴雨将夏扫荡的了无痕迹,翌日,秋就阳光明媚的君临天下了,季节的更替颇象人间的一场政变。这天,郗居正先生将他和马健涛合作的《原野新闻生涯纪事》送给了我。 翻开弥漫着油墨味的书页,犹如踩着岁月的台阶,向着原野的生命风景走去,那一件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新闻故事,让人怦然心动又百感丛生。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民族结束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0.
钱久芹 《语文知识》2006,(10):40-40
我在教《勾践灭吴》一课时,发现有学生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一句译为“以致使百姓尸陈原野,遭受日晒夜露”.我觉得这似乎比《教师教学用书》所译的“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