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人都有伴随自己一生的姓名,我们的姓名都寄予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包含着独特的寓意,而作为以两三个字来标记一个社会符号的姓名,就应该具有在语音上和谐、不拗口,读起来响亮、易记等特点。以兰州大学2006级本科生姓名为语料,试从姓名用字的声调特点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姓名的声调组合特点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发现,姓名中阳平声调最多,上声最少;男生姓名更多地选择阳平声调,女生姓名更多地选择去声。  相似文献   
2.
晓言 《中国广播》2005,(3):69-69
毋(wú)和勿(wù),字形近似,汉语拼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前者为阳平第二声,后者为去声即第四声;二者词义基本相同,是一组近义词,非常容易混用。常见的是把“毋”错写为“勿”,如勿庸置疑、宁缺勿滥、少安勿躁等。“毋”和“勿”,从古至今都不通用。古时“毋”与“母”是一个字,后来把“母”中的两点变为一撇(丿),以示区别。《说文解字》:毋者“止之也”。毋的本义为“止之也”,表示“使停止”,即禁止、劝阻。后引申为“不”、“不必”、“不要”、“别”等义。  相似文献   
3.
“下”字在中古时代为假摄匣母开口二等字,《广韵》有全浊上声胡雅切和去声胡驾切两个音读。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5.
昆曲去声字演唱时在旋律上由低而高再回落,称为“豁腔”。去声字在旋律中常处于高音区、句首处、歌词意义所表现的复杂情绪的转折处。使用豁腔演唱有其语言调值、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诗词创作特征、唱字清晰等多方面的原因。去声字和上声字组合使用时,前字的音高往往高于后字的音高,在念白中则反之。  相似文献   
6.
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读阴平,有的认为当读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读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读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7.
李翔 《考试周刊》2009,(3):32-34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在实际歌唱当中,汉语的“字”、“腔”关系又何止是一个简单的“字正腔圆”所能涵盖的,要视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来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8.
1原诗金鸡五言十四韵蛮荆鲜人秀,厥美为物怪。禽鸟得之多,山鸡稟其粹。众采烂成文,真色不可绘。仙衣霓纷披,女锦花綷縩。辉华日光乱,眩转目睛惫。高田啄秋粟,下涧饮寒瀨。清唳或相呼,舞影还自爱。岂知文章累,遂使网罗挂。及祸诚有媒,求友反遭卖。有身乃吾患,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人这古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人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人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