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所俘,客死他乡。关于他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派,但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士大夫普遍的文化心态加以分析,找出导致叶名琛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薛伟强 《历史教学》2007,(13):55-57
  相似文献   
3.
叶名琛在广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论著把叶名琛描绘成一个虚骄自大、昏愦愚顽的封建官僚形象,甚而定性为投降派,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把叶名琛放在当时的环境中重新加以考察,从叶名琛在广州十年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叶在一定程度上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的,他在广州战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对他作完全否定的评价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29页“历史纵横”提到叶名琛时仍然突出其“六不将军”的恶名,类似观点还有很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此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两广总督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重要人物之一。他身负清朝外交重任,但战败身陷,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屈辱的一页。清政府对他大加斥责并将其立即革职,英法侵略军也以“叶钦差办理公务不协”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晚清名士薛福成讥评叶名琛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从此在民间留下了“六不将军”的恶名。这种评论并不公允。澳大利亚的黄宇和利用被掠到英国的“广州档案”等大量史料,经过8年的研究,在1974年著成《两广总督叶名琛》一书,为叶名琛进行了全面的辩护。对此内地学界没人反驳,还是继续“挺叶”。经过学界长时间的努力,比较真实的叶名琛逐渐浮出水面,兹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加以总结,以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29页"历史纵横"提到叶名琛时仍然突出其"六不将军"的恶名,类似观点还有很多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此学界早已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7.
黄清娟 《文教资料》2011,(28):88-90
1855年夏,广州旧巷"法场地"被杀洪兵义军犯人七万五千人,留美归来的容闳博士在回忆录中把当时的惨状加以叙述,叶名琛因而落得"杀人魔王"的骂名。作者以容闳的描述为切入口,借助史料记载理性分析,希望藉以印证历史上较为真实的叶名琛,对容闳和柯克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对国人对待历史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进行个人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持广州战事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是马克思笔下的两个中国人其中的一个,也是清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被外敌掳走的唯一的一个总督大员。广州陷落,总督被掳,国人把种种怨愤自然地加到叶名琛的头上,文人们更把他讥为“六不将军”。然而,马克思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却给叶很高的评价。叶名琛到底如何评价?他是否“不战不和不守”?他又为何甘做英人俘虏?这实际上是些未解之谜。本文对这些问号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