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水悄悄安眠密林停止呼啸夜莺静下歌声秧鸡不再啼叫夜。万籁俱寂只有溪水潺潺皓月用银色的光焰照亮大地和人间银色的河水在闪光银色的小溪在奔跑溪河流灌的草原长满银色的小草夜。万籁俱寂自然界一切在安眠皓月用银色的光焰照亮大地和人间夜!俄@叶赛宁  相似文献   
2.
海子与叶赛宁是两位天才的诗人,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真诚、纯净与敏感,成就了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一个诗评家说,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寻找到的美好世界。我想这句话真正提示出了诗的本质。诗歌作为诗人心灵最深处的呼吸,它吐纳的必然是最纯洁、最神圣、最精美的东西。我们阅读诗歌,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世界,我们的心灵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飞翔、攀升,  相似文献   
4.
梅寒 《大中专文苑》2009,(11):45-46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在列宁格勒一家小旅馆里,年仅30岁的叶赛宁自缢身亡。在他身后的墙上,留着他生前咬破手指写下的最后一首“血诗”:  相似文献   
5.
叶赛宁的诗形成了“叶赛宁意象体系”,其鲜明特色是: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绚丽多彩的色彩象征;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寓情于各种意象之中,动人的旋律和清新的语言,对祖国,故乡的热爱和对革命的颂扬,是叶赛宁诗的鲜明主题。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乡村抒情诗忧郁而舒缓,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基于21世纪全新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审读,可以发现诗人超前的自然意识,它由"浑融万物的和谐意识"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意识"构成,前者体现于人与自然的互通性、交流性、同一性特征,而后者则表现于诗人对诗作中动物、植物等诗歌意象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8.
1913年谢尔盖·叶赛宁在莫斯科瑟京印刷厂当校对员,结识了女校对员安娜·罗曼诺夫娜,两人同居.于1914年生下儿子盖奥尔吉·叶赛宁。  相似文献   
9.
叶赛宁诗歌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赛宁在俄国工业化高涨时期创作了大量自然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缅怀,对工业化和科技破坏自然的担忧。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他的自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对当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日那腾格里与叶赛宁同处于时代的巨变期,两人都试图以诗歌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抒发了对昔日美好不复的伤感及由此而发的对于可能的、美好明天的期望与召唤,感伤的回忆成为两位诗人共同的情感基调。在回忆中诗人进行着自我价值的追寻,无论是叶赛宁的困惑与矛盾,还是道日那腾格里的个人拟定,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自我价值与意义的渴望以及对整个社会回归美好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