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不论你是刚刚捧起初中的课本,还是重新演练起初三的试卷;不管你是刚刚置身于高中的竞技场,还是再次踏上高三的起跑线;你都将步入一种更为艰辛的学习生活,都必须拼搏在这多风多雨的人生春天。中学,是生活的一个必经港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你这条鲤鱼,怎样才能跃过龙门;他这只雄鹰,如何才能飞上云天;我们应持以怎样的心态,才能经受生活的历练,闯过征途上的难关,战胜命运的考验?朋友,请品味下列关于“磨练”的哲理名句吧!记住它的书写形式,理解它的思想内涵,汲取它的精神营养,化作你的力量源泉。倘若能把这些名句恰到好处地写进自己的诗、,将是笔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3.
鹦鹉洲是湖北武汉的一处文化名胜,她似乎只是文献上的名胜,因为许多武汉人并不知其芳踪何处。崔颢的千古名句“芳草萋萋鹦鹉洲”远播其美名,但是随便问一问当地人,绝少知道鹦鹉洲的得名由来。这其间的原因有三:一是时间久远,鹦鹉洲存名一千八百余年,当然有历久愈晦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秦垂世 《新闻前哨》2008,(12):88-89
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化宝库的丰富遗产,是中华艺术园地中的瑰宝。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放射出智慧的火花,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经常被人们借鉴和引用。新闻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常用的写作形式.在引用古诗文方面显得尤为典型。其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5.
忆迎春花     
若不是偶然间翻开相册,又怎能忆起这美丽的迎春花呢?仔细一看,当时的我,拍摄的还是蛮有水平的嘛!远远望去是一片黄色的海洋,波浪翻滚,不时有可爱的迎春花从花海中探出头来,欲要抢镜。成片的迎春花映入眼帘,使人有些头晕目眩。但也暗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伟大,竟将如此美丽的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1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从赋分、体裁、所属年代、汉字分布、篇数和句数、考查形式、出处、作者等8个方面进行了专项统计,并与2007年~2010年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原则和备考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陆启赞 《广西教育》2013,(30):34-34
近几年许多省市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然而在以往的中考中,考生的古诗文名句赏析题丢分比较多,平常我们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将名句赏析汇编成小册子,要求学生读记,甚至要求学生在百日冲刺阶段每天识记一句,但效果就是不佳。  相似文献   
8.
千古名赋《滕王阁序》因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垂不朽矣”,千百年来,此联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王勃在描写登楼远眺之景时,选择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人们正是在“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处进行赏析,认为它描绘了一幅优美之景。笔者认为,此联强大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如同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主要指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以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即具体的、可靠的事实,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因而是证明论点的极具说服力的材料。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何频 《老年教育》2007,(8):46-46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 话说有一天,明朝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前去游鹳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刚爬上二层,就气喘吁吁不愿向上爬了。唐伯虎游兴正浓,也想鼓励好友活动一下筋骨,就高声朗诵台柱上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名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