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早年热中科举,追求功名,一心想登上仕途。这些理想追求可以从他的名、字、号甚至书房名的命取中观其一斑。“敬梓”这个学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在询问他未来的志向后为他取的,其含义颇有讲究。梓,一种落叶乔木。木质轻而易割,古人常用做琴瑟和建筑木料。“牡丹是花中之王,梓为木中之王”。谓“可大用之木”,吴敬梓取“梓”为名,是希望将来能成为“量材为政,既勤朴斫”的优异人才。“敬”与“梓”连用为名,当然更有敬重人才追求人才之义了。  相似文献   
2.
<正>节选自小说《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常常被人们拿来讽刺嘲笑的对象和作为批判否定科举制度的证据。其实不然。我们如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极力倡导的理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去阅读反思此文,就会惊喜发现此文背后蕴含着丰厚博大、充满魅力的科第文化,会颠覆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的儒学精神虽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但又有所不同。在小说中,他运用自己的儒学观念,一方面对儒林名利熏人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着力塑造了一批真懦形象,讴歌了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品性,使其与堕落的儒林士子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挽救颓废的世风,达到“经世致用”的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侠群像,既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体现,更是重塑士精神、重构士群体的一种尝试。吴敬梓希冀以勇武、正义、慷慨的侠气警醒、救赎儒士阶层,促使其摆脱衰迈之气,奋发有为,从而创造清明安乐的理想社会。武侠群像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深意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回顾胡适、张慧剑、何泽翰、陈汝衡等人对吴敬梓交游资料的发掘,在他们的基础上作又有所增补,并运用这些资料,深化了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一般的语文老师遇到这样的提问,通常会这样回答:屠户者,市井小民也。要写一个势利的市井小人,把他写成屠户是最好的选择。而王君老师却不满足于回答到这样的层面。她抓住学生的这一问,整合了三部学生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编织了三个问题回赠给学生:魏敏芝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  相似文献   
9.
服饰,为装饰人体物品的总称,包括服装、鞋、帽、发饰等。看似平常的服饰,实则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展现了明代中叶形形色色的士林人物,由于作者吴敬梓运用片断式的结构来组织小说,所以文中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呈现单一化的特征,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但笔者所论的匡超人则属例外,吴敬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具体描绘了一位青年儒生的发展变化乃至堕落的历史,极为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