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1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文俊 《数学教学》2009,(5):F0002-F0002
今年是吴文俊先生的90华诞,我们特将吴先生在本刊1993年第五期发表的文章重新刊登,以示祝贺. 吴先生的文章系根据一次发言的记录整理而成.那是在1992年冬天,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的游铭钧同志,致力于国家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是改革的重点.为了弄清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需要征求数学家的意见.于是在中关村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出席座谈的有程民德、丁石孙、陈天权等许多数学家,吴先生也在邀请之列.  相似文献   
2.
3.
古为今的典范:—吴文俊教授的中国数学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5年,当"文革动乱"已近尾声,国内基础理论研究处在整顿复苏的前夕,<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顾今用"的文章:<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该文通过对中西方数学发展的深入比较与科学分析,独到而精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在当时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利爪见雄狮",很快人们就弄清了"顾今用"就是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的笔名.从那以后,吴文俊教授又发表了一系列数学史论文,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与影响,事实上在80年代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全面评价了当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主要介绍了吴文俊在拓扑学、中国数学史与数学机械化方面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7,(10):57-58
吴文俊,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第一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50年代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19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有重要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11,(17):62-63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选为院士。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相关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王莉萍 《成才之路》2011,(13):10-11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  相似文献   
8.
人民科学家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的国家荣誉称号。荣获这个称号的5位科学家为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和程开甲。这些科学家的生活趣事可不少:骑在大象的鼻子上笑;业余时间是个画家;算得清试验数据却算不清自己的年龄……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相似文献   
9.
登高者望远     
2001年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颁发获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领奖台上灯光闪耀,台下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10.
国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获小行星命名 5月3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吴孟超、李振声和闵恩泽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已评选出18位获奖者,在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和谷超豪已获得过小行星命名。以后还将分批以最高奖获奖者名字命名小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