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对戏曲的认识上,王国维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把戏曲当作“一代文学”、“纯文学”的代表来考察,从动作性、代言性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还戏曲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宋元戏曲史的基础研究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实证主义和传统的经学即乾嘉朴学的方法;相反吴梅则可以说是传统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较王国维研究,吴梅在对戏曲的认识上同样用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看待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致性却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戏曲历史的全貌。总的说来,吴梅在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戏曲史资料建设方面的功绩不如王国维,但是与王国维从纵的历史方面进行考察的特点相比,吴梅的戏曲史观更具有联系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情况及联系其他文艺形式的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讲述1949年以后昆曲演艺在海外的传播及其与文人文化的关系。在此六十年离散又聚合的传承绵延中,著名曲家张充和女士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曲学精神方面,张女士一直传承了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文化曲人"的传统,亦即昆曲与诗书画三绝融合为一的传统。而1949年以后的海外昆曲——无论是在美国或是台湾——尤以吴梅所代表的文化曲人传统最为人称道。但这个传统并非凭空就在海外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充和女士和其他文人在抗战烽烟的大流离中(1937-1945)所建立的昆曲文化之延续,尤其是充和以一代才女的角色东奔西走,风云际会中聚合了众多曲人,传播了艺苑佳话。本文通过她与北美的曲社同仁以及台湾的吴门弟子多方联谊,吟唱不辍,以曲会友兼题诗留画等活动,讲述了一群旧友新知如何弘扬了华夏美声的海外乐章,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文化随同华人一起走向世界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叶德钧批评吴梅是发生在两位学术名家之间的一桩陈年旧案,并引起多人回应,在学术的范围内,是非不难判断。1956年,叶德钧遭遇政治迫害,45岁时含冤自杀,英年早逝,除了一些当事人之外,学术界似乎都不知道他的确切死因。最近公布的刘文典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两份检查,透露了叶德钧自杀之谜。对叶德钧的冤死,某些学者不仅不同情他的不幸,反而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则此事就有重提的必要。另外,叶德钧在小说戏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但对他晚年身世之落寞,知之者甚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对他生平的认识会多一些。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北京大学,当时,唱曲子还被传统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连北大的大学者黄侃也非常不满,两人曾经在酒醉后发生口角,甚至动起手来。还有一次,黄侃讲完课,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唱曲还被传统学问视为“小道末技”,因此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北大的学者黄侃对此也感到不满。有一次,黄侃讲完课,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吴梅还真不是吹牛,他不仅自己写词度曲,还能唱曲,甚至还擅长表演,被人称赞为“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者”。  相似文献   
7.
陈平原 《辽宁教育》2013,(9X):32-34
<正>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分歧在于"文学"的定义,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兼及经验、修养、技能与情怀,确实有其特殊性——上大学不一定就能学好,反过来,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北京大学。当时,唱曲子还被传统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有一次大学者黄侃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  相似文献   
9.
10.
吴梅早年在个人的独立创作之外,还曾改编、修订了一些他人的剧作。如不理清吴梅在其中所作的工作,容易将其著作权弄混,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和辨析。通过对吴梅改编、修订之作的考察,可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早年创作、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